“小国寡民”与老子的社会改造方案

¥0.52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出版日期:2007-12

字      数: 6768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小国寡民”与老子的社会改造方案

“小国寡民”是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老子关于理想社会的论述,同他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实质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可以说,老子关于理想社会的思想渗透于他的政治主张的各个方面,只是比较零散,而在第八十章中,老子对他的社会理想进行了集中的阐述: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我们首先要从文字上对这一章进行一些必要的疏释。

对于“小国寡民”,通常的解释是:国家小,人民少,这是老子对其理想社会的描述。但从下文多次使用的“使……”、“使民……”的句式来看,显然都不是在进行描述,而是在进行设计。此处的“小”、“寡”应视为动词,“小国寡民”乃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小其国,寡其民”,这样才能从句式上同下文保持连贯和一致。对于“小其国,寡其民”,也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以大国为小国,以众民为寡民,如河上公注曰:“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俭约不奢泰。民虽众,犹若寡少,不敢劳之也。”这样的理解虽与“治大国若烹小鲜”相合,但显然与下文“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的小国叙述相矛盾,恐非确解。另一种是使其国小,使其民寡,如任继愈《老子新译》释为“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如此理解,则可与下文的叙述相合。

为什么要“小其国、寡其民”呢?老子这一主张显然是针对广土众民的社会现实而提出的。老子生当春秋季世,兼并战争日趋激烈,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曰:“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兼并战争的结果,一方面是国家越打越少,业已出现了晋、楚、齐等广土众民的万乘之国,另一方面则是人民陷入越来越深重的苦难。老子身为周王室的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深观周室的荣衰、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苦难,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多欲有为的政治造成的恶果。“小国寡民”就是对这种广土众民的有为政治的反思,是对无为而治的憧憬。显然,国小民寡更有利于推行清静无为的政治。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白奚.先秦哲学沉思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