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学中绝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

¥0.67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07-12

字      数: 904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墨学中绝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走向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她又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传统文化中缺乏的内容,可以说正是现代化建设所不可缺少的东西,对这部分内容的研究,是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各家学说地位平等,互有高下,古代文化的发展处于十字路口。特别是墨家学说,与儒家并为两大显学,具有许多迥异于儒家的优秀特质,代表着中国文化另一个可能的发展方向。历史选择了儒家,墨学中绝,汉代的独尊儒术,确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走向。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和特质,虽不能说是由儒家学说一家决定的,但与儒家学说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状况确有密切的关系。诚然,墨学的中绝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但从文化的角度看,它使中国传统文化失去了许多本可能具有的优秀品质,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本文试从墨学同儒、道、法诸家学说的比较入手,阐明墨学中绝同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与走向之间的关系。

在司马谈概括的六家中,儒、道、名、法、阴阳诸家均视科学技术为末道,或不屑为之,或持明确的排斥态度。只有墨家学说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科学精神,重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探讨。在墨家学派的集成著作《墨子》中,保存了这一学派对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许多研究成果,代表了当时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在中国科技史上乃至世界科技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墨者集团中多能工巧匠,他们与脱离生产劳动的其他学派不同,边从事生产劳动边进行学术活动和科学研究。在生产劳动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把这些技术经验加以总结和升华,提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在数学、物质结构、时空与运动、声、光、电、力学、几何学等领域都有深入而卓越的研究成果。在墨学的科学思想中,既有严谨的实验精神,又有严密的逻辑方法,这些对于科学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在墨学的科技结构中,不仅具备科学理论、实验和技术这三个要素,而且具有三要素之间互相推动的循环加速机制,这同近代西方的科技结构是一致的。要之,墨学为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很有利的道路,也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发展方向。正如胡适评论墨家时所说:“无论当时所造诣的深浅如何,只看那些人所用的方法和所研究的范围,便可推想这一支学派若继续研究下去,有人继长增高,应该可以发生很高深的科学,和一种‘科学的哲学’。”[1]墨学的中绝,无论是对古代科学技术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来说,都是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白奚.先秦哲学沉思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