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学阐释

¥0.67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07-12

字      数: 9368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科学阐释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它的提出无疑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现代化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又是未完成的。其根据有二:一是对于我们来说,“新型工业化”的实践还是初步的、很不成熟的。加之我国国情的复杂性,故这种实践的发展至少在可以预料的将来会困难重重。二是我们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还远远落后于我国“新型工业化”实践的需要。近些年来,我国学术界发表这方面的著述虽然很多,不过,泛泛而谈、重复论证的不少,其中许多研究环节尚未开展,一些重要的研究点也尚未形成。笔者拟就这方面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期推动这方面的研究。

一 当代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间关系的复杂性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近年来,关于这方面问题的研究,学术界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1)目前中国应集中精力搞工业化,在完成工业化的基础上再大力发展信息化。其根据是:没有发达的工业化基础就不可能实现信息化,盲目地“一哄而上”地搞高科技和信息化是得不偿失的。(2)必须紧跟世界科学技术革命的步伐,“抢占制高点”,以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所以,应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信息化,并以高科技产业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我们看来,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各自的偏颇之处。

前一种观点基于我国国情强调信息化实现的基础,这是有道理的。信息化不是搞“运动”搞出来的,它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也的确有盲目发展高科技和信息化的教训。但是,这种观点似乎忽略了目前在中国发展高科技和信息化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强调信息化实现的基础并不意味着要等工业化实现后才来集中力量搞信息化。第二种观点强调了目前在中国发展信息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当然也是正确的。我们不能等距离追赶发达国家,这样永远也摆脱不了落后的地位。所以,在中国,不能等待工业化完全实现以后才集中力量来发展信息化。不过,这种观点没有充分注意到中国工业化的总体基础。在中国发展信息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不意味着不顾我国国情搞所谓“普遍开花”。所谓“普遍开花”非但不能使我们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且还会丧失我们原有的一些优势。尽管如此,上述两种观点启发了我们对这样一个问题的思考,即:当代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叶险明.世界历史视野中的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