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潜在写作:乱世的道家话语踪迹》通过潜在写作言说

¥0.42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07-07

字      数: 499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二 通过潜在写作言说

讨论事物的发生过程,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这个过程的起点在哪里?存在于线性时间链条的哪个节点上?由于道家话语是一种精神性存在,在“文革”时代是作为“一般的历史”而出现的,是一种被遮蔽、被压制的话语,因而我们无法寻找一个有巨大影响的事件作为发生标志和过程起点。于是我将转换一种讨论问题的方式:把“文革”时代的潜在写作作为道家话语发生的中介物,通过对“文革”潜在写作的分析来揭示道家话语发生的言说途径及其具体表现。

为什么要选择“文革”潜在写作作为分析的对象,是因为“文革”潜在写作实际上与“文革”公开文学形成了一种对峙状态,其力量对比虽然显而易见地处于弱势,但对“文革”运动本身却表现出一种自由思考与独立意识。这种自由思考和独立意识以挣脱“文革”话语的羁绊为先导,通过对以阶级斗争为核心内容的“文革”话语以及“文革”公开文学的反叛,来建立自己的话语系统。这种对“文革”话语的突破,首先就要抛弃极“左”词汇,创造新的语言和新的表达方式。上山下乡的知青群体或者从民间文化土壤中寻找养料,或者从当时流传的“灰皮书”、“黄皮书”[1]中寻找思想理论资源,更新词汇以表达属于自己的思想感情。知识分子和干部群体则主要借鉴旧体诗词传统,努力更换“文革”话语,从而加强思想交流并形成独立的思想意识。潜在写作与公开文学的对峙,实际上是两种话语的对峙:公开文学宣扬的是政治意识形态话语,而潜在写作则包含着被压抑的传统话语、民间话语和西方话语等。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刘小平.新时期文学的道家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