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话语与存在主义的对接

¥0.41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07-07

字      数: 4828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一 道家话语与存在主义的对接

存在主义在西方20世纪延续时间之长、著作之丰、代表人物影响之大、内在成分之复杂,除了马克思主义之外,其他哲学、文化、文学流派基本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1]存在主义哲学的旗帜下包容了为数众多的哲学家,从19世纪后叶的两位先驱者克尔凯郭尔和尼采,到20世纪现代存在主义的创始人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再到把存在主义推向新阶段的萨特,以及同时的加布里尔·马塞尔、梅洛-庞蒂、阿尔贝·加缪、西蒙娜·德·波伏娃、保罗·蒂利希等一大批现代著名哲学家。而他们的哲学思考又各成体系,各有侧重,各具特点,相互之间差异以至于矛盾之处甚多,因而概括出几条普遍适用的存在主义信条,或者作出一个有说服力的定义,实属不易。所以,我们对存在主义的概括实际上就变成对“谁的存在主义”的概括。

无论是海德格尔还是萨特都突出强调“存在”的本体论意义,都把“存在”问题作为其学术思想的核心,但二人提出“存在”所针对的对象并不相同,赋予“存在”的功能也有差别,各自的“存在”结构也不完全一样。[2]海德格尔是针对“存在者”提出“存在”的,认为“存在”是确定“存在者”作为“存在者”的依据,是一切“存在者”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在海德格尔看来,传统哲学的根本性错误在于:在没有真正理解“存在”意义的情况下就肯定了它的存在,实际上这是把“存在”的问题作为“存在者”的问题来处理,由此导致了“存在”的失落或遗忘。而萨特所说的“存在”却是针对“本质”提出来的。在萨特看来,无论是宗教哲学,还是康德、黑格尔哲学,在一定意义上都可以称作“本质主义”,他们所说的“上帝”、“自在之物”、“绝对精神”都是某种隐藏在万事万物后面的,决定或主宰万事万物存在的某种“本质”。这样,他们的哲学就从逻辑上肯定了“本质先于存在”,而人的本质正是先于经验中所遭遇到的历史存在。萨特则认为,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是后来,人要按照自己的某种意志而造就自身。由此看来,人所遭遇到的历史存在是人的本质得以形成的出发点,人的本质是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中形成的。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刘小平.新时期文学的道家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