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对“自我中心困境”的超越

¥0.58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所属图书: 《踪迹与替补》

出版日期:2007-12

字      数: 7706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存在主义对“自我中心困境”的超越

我们认为培里提出的“自我中心困境”,实际上说明了主体在认识客体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方法论层次上的困境。主体必须通过认识去认识客体,而一旦它借助于认识形式去认识客体时,认识的结果就打上了“不可克服”的主观性。只要认真分析这个困境的实质,它是可以克服的。但是,如果认识不到这种方法论处境上的困境,并运用它去建构哲学本体论理论,那么,这种哲学自然是一种“自我中心困境”的哲学。因为它已把认识论中的困境带到本体论中去了。存在主义思想的锋芒首先直指本体论,为超越“自我中心困境”,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一 海德格尔对传统哲学的批判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的开头就引用了柏拉图的一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现在却茫然失措了。”[1]在海德格尔看来,柏拉图在两千年前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其意思并没有人真正懂得。两千年后的今天,“存在”究竟是什么意思仍然没有真正的答案。那么,原因何在呢?他认为,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到黑格尔的传统哲学有一个共同的,也是带有根本性的错误,那就是在没有了解存在物究竟怎样在以前就肯定了它们的在。哲学家们对什么是真实的存在的具体回答各不相同(有的认为是物质,有的认为是精神),但都把这些存在当作现成已有的、具有规定性的东西,即当作某种存在者。而对于存在者如何存在,这些哲学家们都略而未论。海德格尔认为实际上他们是以对在者的研究代替了对在本身的研究。

海德格尔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实际上是说明传统哲学家们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说本体论的存在的。叔本华在批判唯物论哲学时,曾指出:“唯物论基本的荒唐之处就在于从客体事物出发,在于以一种客体事物为说明的最后根据。……事实上是一切客体事物,既已作客体论,就已是由于认识着的主体通过其‘认识’的诸形式从多方面加以规定了的,是早已假定这些形式为前提了的。因此,如果人们撇开主体,一切客体事物便完全消失。”[2]海德格尔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不自觉地与叔本华对唯物论哲学的批判达成了共识。海德格尔实际上想说明这样一个事实:传统哲学家们虽然力图从“存在”出发,确立本体的优先地位,但他们不自觉地达成了从“存在者”——对具体存在的“认识”出发这一事实。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杨生平.踪迹与替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