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战时期的国家政权机构

¥0.07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1990-09

字      数: 484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三节 内战时期的国家政权机构

一 战时国家最高权力执行机构——工农国防委员会体制概述

1918年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签订之后,苏维埃俄国赢得了一个和平喘息的机会。这时列宁写了《苏维埃政权当前的任务》一文,提出了转入和平建设的提纲。但是和平局面没有持续多久。5月25日在俄国东部的捷克军团发动叛乱。接着,协约国在北方摩尔曼斯克聚集了约1万名登陆部队。同年5月底,土耳其军在南方展开攻击。已经签订布列斯特和约的德国,也重新开始军事行动,5月间先后占领塔甘罗格和罗斯托夫。同年8月,协约国派10万军队在远东登陆,接着一些旧俄将领和资产阶级政党首脑,在外国的支持下,纷纷起而暴乱。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重又陷入战火硝烟之中。

与此同时,战争带来的经济困难也在飞速地加剧。到1918年下半年,敌人占领的地区约能生产俄国90%多的煤、85%的铁矿石、75%的钢铁[1]。外国武装干涉和内战切断了俄国中心城市同产粮区的联系,使本来就已十分困难的粮食供应,更加紧张了。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组建工农红军,动员全国一切人力物力,同敌人进行生死存亡的搏斗。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刘克明,金挥.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七十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