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智媒化时代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上海财经大学新闻学专业为例

¥2.75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出版日期:2019-11

字      数: 9037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全球化、智媒化时代财经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与传播智能化的时代,财经新闻人才的培养应该在全球化视野下,强化融合概念,通过建设新课程群落与落实“双师制”,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多学科融合,深化专业建设,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强化数据驱动概念,通过融合数据新闻与财经新闻,提升学生经济调查研究能力;强化人机协作概念,精准定位传媒人才与人工智能的优势和短板,实现人机功能互补和价值匹配,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与传播智能化的财经新闻人才,最终实现课程与岗位无缝对接、教学与技能无缝对接、人才培养与职业就业无缝对接。

关键词:“全球化视野”;新课程群落;“双师制”;数据驱动

一 引言

当代中国财经传媒与中国专业财经新闻教育都发轫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适应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全面加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20年来的财经新闻教育和培养体系主要参照报刊等平面媒体的人才需求配置,并以国内报道为主,没有考虑开放的宏观经济体的复杂性,鲜有紧跟传播技术而更新培养模式。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重要趋势,在此大背景下,各国经济紧密相连,个别国家经济的变动必然通过各种渠道对其他国家乃至全世界经济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正所谓变动产生新闻,联系决定需要。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为国际经济报道提供了更广泛的受众基础,而不局限于专家和专业投资者,因此受众也需要更通俗易懂的解释和大众化、故事化、图像化的经济报道模式。此外,国际化报道需要打破不平衡,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报道”与“全球传播”,敢于传递中国声音,改变由西方媒体主导经济话语权的局面。

从算法推送、新闻机器人写作、传感器新闻、个性化新闻、沉浸式新闻,到“克隆”主播,人工智能技术不断为传媒业创造新的可能性。传媒业提出新的问题,尤为突出的是传媒智能化时代,传媒人才的不可替代性何在?就业市场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根据腾讯新闻于2018年年初发布首份传媒人能力需求报告,“互联网+新媒体”人才需求最为旺盛,“一专多能”全媒体人才更受青睐,而机器学习和数字营销、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直接增加了媒体对开发工程师和全媒体数字采编的需求。[1] 这一系列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将直接推动传媒教育的变化。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应望江.财经高教研究.第2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