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重思荀子的“大清明”
荀子思想在先秦哲学中有融汇诸子百家的特色,一方面他对自己所认可的孔子之儒家传统予以继承,另一方面对黄老道家、齐晋法家等思想内容予以吸纳,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继承和吸纳是在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他所成就的并不是杂凑的思想拼盘,而是有结构的哲学系统。在荀子的哲学系统中,“解蔽”与“大清明”占有重要位置,因为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荀子展开修身、学习、成人、治国等理论的基础。关于“解蔽”,学界已多有讨论;但有关“大清明”的理论意涵,尚有颇可展开与丰富的内容,本文即聚焦于此,思考“大清明”在荀子哲学及先秦至秦汉哲学中的意涵所在,进而探讨荀子哲学在诸子哲学中的独特价值。
一 “大清明”的基本含义
我们首先来看“大清明”一词在荀子这里的意义。《解蔽》(以下引《荀子·解蔽》一篇只言《解蔽》)言: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壹;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作之:则将须道者之虚则人,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尽将思道者静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恢恢广广,孰知其极?睾睾广广,孰知其德?涫涫纷纷,孰知其形?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夫恶有蔽矣哉!
相关推荐
-
[1] 荀子“人心之危,道心之微”与道家心论关系再诠
-
[2] 精神修辞:道家论心的譬喻
-
[3] 从“仁”心到“神明”心——早期儒家心论思想新探
-
[4] “天生人成”论视域下的荀子人性论及君子小人之判
-
[5] 荀子政治哲学中的礼 以人性、优良政府和正义为中心的考察
其他推荐
-
图书 中华思想史研究集刊.第3集
作者:《中华思想史研究集刊》编委会
图书 中华思想史研究集刊.第3集
-
2
图书 中华思想史研究集刊.第5集
作者:《中华思想史研究集刊》编委会
图书 中华思想史研究集刊.第5集
-
3
图书 中华思想史研究集刊.第4集
作者:《中华思想史研究集刊》编委会
图书 中华思想史研究集刊.第4集
-
4
图书 中华思想史研究集刊.第6集
作者:《中华思想史研究集刊》编委会
图书 中华思想史研究集刊.第6集
-
5
图书 中国思想史研究.2020年卷
作者:谢阳举
图书 中国思想史研究.2020年卷
-
6
图书 中华思想史研究集刊.第1集
作者:朱汉民
图书 中华思想史研究集刊.第1集
-
7
图书 中华思想史研究集刊.第2集
作者:《中华思想史研究集刊》编委会
图书 中华思想史研究集刊.第2集
-
8
图书 中国思想史研究.2021年卷
作者:谢阳举
图书 中国思想史研究.2021年卷
-
9
图书 中国思想史研究.2022年卷
作者:谢阳举
图书 中国思想史研究.2022年卷
-
10
图书 中国思想史研究.2019年卷
作者:谢阳举
图书 中国思想史研究.2019年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