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思荀子的“大清明”

¥3.17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20-10

字      数: 1016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重思荀子的“大清明”

学界对荀子的“大清明”观念一直研究不够,但此观念实蕴含着荀子哲学的一个关键问题:由认知之心是否可以通于道德和政治。本文通过详细疏解先秦至秦汉对“清明”一词的使用,指出这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清楚明白的认知,但同时此词又与道德、政治乃至经学相关联。事实上,荀子认为:通过“大清明”的认知之心,人可以认识到至善——道,并以之来对治自身心性和各种现实中的恶,进而使自身和现实都达到善。可见,如果我们转换新儒家从孟子出发的心性论样式和近现代西方哲学中认识与道德相分的心灵模式,或许我们可以收获一种更加丰厚的心性观念。

荀子思想在先秦哲学中有融汇诸子百家的特色,一方面他对自己所认可的孔子之儒家传统予以继承,另一方面对黄老道家、齐晋法家等思想内容予以吸纳,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继承和吸纳是在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他所成就的并不是杂凑的思想拼盘,而是有结构的哲学系统。在荀子的哲学系统中,“解蔽”与“大清明”占有重要位置,因为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荀子展开修身、学习、成人、治国等理论的基础。关于“解蔽”,学界已多有讨论;但有关“大清明”的理论意涵,尚有颇可展开与丰富的内容,本文即聚焦于此,思考“大清明”在荀子哲学及先秦至秦汉哲学中的意涵所在,进而探讨荀子哲学在诸子哲学中的独特价值。

一 “大清明”的基本含义

我们首先来看“大清明”一词在荀子这里的意义。《解蔽》(以下引《荀子·解蔽》一篇只言《解蔽》)言: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壹;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作之:则将须道者之虚则人,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尽将思道者静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恢恢广广,孰知其极?睾睾广广,孰知其德?涫涫纷纷,孰知其形?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夫恶有蔽矣哉!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中江,李存山.中国儒学.第十五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