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文化与赵德发小说的民俗书写

¥3.56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20-12

字      数: 11641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鲁南文化与赵德发小说的民俗书写[1]

赵德发是一位起步于乡土文学盛名于传统文化文学表达的齐鲁作家;赵德发文化心理的形成源自鲁南地区的乡间大地,对民间气候风貌、地道方言、神话传说、生活习惯、宗族礼仪等民俗的观察与体验构成了作家独特的地方文化思维,影响其创作的艺术趋向;赵德发乡土题材作品的民俗书写,体现其对乡土世界的关注及忧思,其民俗书写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对齐鲁大地民俗生活的原生态关注,更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角度和方式。

赵德发是齐鲁大地上成长起来的乡土作家,80年代问世的《通腿儿》《窖》等短篇小说就为其博得很高的文名。近几年来的创作越来越受到评论界的重视,这很大程度上源于赵德发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及其命运的持续关注和文学书写。其实,创作伊始,赵德发就将目光凝聚在齐鲁这片乡间大地上,把文学之根深扎于齐鲁文化的土壤中,自然朴实地呈现了这方水土所养育的民众及民魂。90年代的“农民三部曲”和21世纪的“传统文化小说三种”以及《人类世》《经山海》等作品越来越浓厚的文化色调,让人们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赵德发对齐鲁文化区域中的人事书写的热情,这也包括对齐鲁民俗尤其是鲁南地区的生活习俗的文学呈现。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包括婚丧嫁娶礼仪在内的人生礼仪民俗;二是包括方言土语、日常俚语、民间传说、民间歌谣神化等在内的口承语言民俗;三是包括日常民俗生活、宗族组织民俗和精神信仰民俗的社会生活民俗。民俗作为赵德发乡土题材作品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他对乡土世界的关注及忧思,其民俗书写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仅在于对齐鲁大地民俗生活的原生态关注,更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角度和方式,为当代乡土文学增光添彩。

文学关注人、关注人的生活。毋庸置疑,民俗在人的生活中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是文学创作的最原始素材,贴近人心,有着丰富的艺术魅力及感染力。值得提出的是,生活中的民俗并不能随意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原生态的民俗鱼龙混杂,只有在艺术创作时通过作家的筛选、提炼,以表达作者需要传递的某种信息时,审美化的民俗才能拥有更丰富的内涵及张力。齐鲁大地上的民风民俗丰富多彩,展示了这片儒家文化熏染下的生活情态和人文风貌,它们为赵德发等山东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也酝酿了文学鲁军的多样审美趣味。

从民俗的角度研究赵德发的《缱绻与决绝》《天理暨人欲》《嫁给鬼子》《通腿儿》等一系列长篇或中短篇小说是有意义的尝试。众所周知,民间文化对于生活其中的创作者有着深刻的影响力,对故乡的所见、所思、所想能构成一个作家原始的创作动力,故乡的山川草木事事物物都是作家创作的素材甚至是创作中的灵感点。这就构筑起民俗与文学相联系的通道,给文学作品注入更多生活气息,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心理学研究认为,童年时期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对人一生造成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幼时生活体验、感受及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人的性格、思维方式。联系赵德发的成长经历,这样的研究观点同样颇有道理。乡村生活的经历和对农村风情的感受不仅影响赵德发对作品题材、作品内容的选择,还关系到写作视角、写作手法的运用等方面。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周晓风,凌孟华,杨华丽.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第7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