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全球史中的帝国”学术会议简述
2014年12月20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跨区域文明研究中心承办、《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合办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二届学术年会青年论坛——第一届“跨区域文明研究”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全球史中的帝国”。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及《世界历史》《史学理论探究》《史林》《全球史评论》等编辑部的3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共分五个板块。第一板块的主题是“‘帝国’名与实”,主要关注帝国概念及帝国认同问题。复旦大学历史系朱联璧回顾了帝国日在加拿大的生成,英国对帝国日的接纳和推广,以及帝国日在加拿大的回应,通过“帝国日”及其跨大洋传播这一个案,指出帝国统治工具在地方化的过程中面临着开放阐释的可能性。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孟钟捷以魏玛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国名之争为例,探讨德意志历史上帝国观念的变迁及其在20世纪的多种组合形态。他指出,这场国名之争不仅反映了魏玛初期的政治文化生态,实际上更是德意志政治文化中带有明显延续性的体现。华东师范大学徐显芬分析了“日本帝国主义论”的由来及演变,探讨了日本学者对美国“帝国论”的关注及质疑,指出日本语境中“帝国”内涵的复杂性及负面意义。华东师范大学李磊以《三国遗事》所载新罗对唐朝的记忆与想象,提出唐朝以传统的“天下”意识来处理国际关系,而新罗君臣则以“帝国”来想象唐朝,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误读。
相关推荐
-
[1] 西方全球史中的中国书写:学术史视角的思考
-
[2] 帝国与文明 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的全球史书写
-
[3] 帝国更替与文明兴衰——全球史上的1453年
-
[4] 《人参的全球史:帝国主义、现代性和东方主义》评介
-
[5] 荷兰商船来华事件——全球史视野下的中荷葡角力
其他推荐
-
图书 全球史评论.第五辑
作者:刘新成
图书 全球史评论.第五辑
-
2
图书 全球史评论.第三辑
作者:刘新成
图书 全球史评论.第三辑
-
3
图书 全球史评论.第2辑
作者:刘新成
图书 全球史评论.第2辑
-
4
图书 环境法评论.第二辑
作者:秦天宝
图书 环境法评论.第二辑
-
5
图书 全球史评论.第16辑
作者:刘新成 刘文明
图书 全球史评论.第16辑
-
6
图书 全球史评论.第18辑
作者:刘新成
图书 全球史评论.第18辑
-
7
图书 全球史评论.第8辑
作者:刘新成
图书 全球史评论.第8辑
-
8
图书 全球史评论.第12辑
作者:刘新成
图书 全球史评论.第12辑
-
9
图书 全球史评论.第17辑
作者:刘新成 刘文明
图书 全球史评论.第17辑
-
10
图书 全球史评论.第19辑
作者:刘新成
图书 全球史评论.第19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