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暨“中国历史上的职业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会议综述

¥3.91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21-06

字      数: 1202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十七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暨“中国历史上的职业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会议综述

2018年11月10日—11日,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第十七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暨“中国历史上的职业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徽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史学会主办,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区域文化研究院、安徽省重点智库“安徽文化发展研究院”承办,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等十四家单位协办。来自日本庆应义塾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提交论文140多篇。大会在开闭幕式的主题发言中,特邀山本英史(日本学者)、朱诚如、赵晓阳等19位老中青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学术演讲。本次会议紧扣大会主题,分为职业与生计,宗族家族、婚姻女性,地域社会史,民间信仰、宗教与社会文化史四个小组分别进行研讨。论文主题集中,内容丰富,学术交流丰富,研讨气氛热烈,充分展现了40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动态发展情况。下面就本次学术研讨会作一综述。不足之处,还请专家指正。

一 职业与生计

中国传统社会中,职业种类繁多,生计模式多样,因此民众职业与生计就自然成为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次会议关于职业与生计的论文众多,涉及医生、商人、塾师、农民、人力车、职员、中人、摄影师、民工、会计、纤夫等多种职业,他们的生计模式各具特点。常建华《再论清中叶江苏的社会经济与生活》,利用嘉庆刑科题本资料,从职业与生计的视角,对清代中叶江苏地区民众社会经济与生活情况进行考察,他认为除了以务农、佣工、经商、耍手艺为主要谋生手段外,江苏民众还存在求乞、夫头、僧道、摇海船、牛行帮伙多样性的模式手段。江苏民众择业多样化是与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压力密切相关的,这些都体现出清中叶江苏的社会具有较大的流动性与活力。

职业群体的讨论也较为集中,内容涉及摄影师、慈善家、塾师、民工、纤夫等方面。尹阳硕《用镜头观察社会变迁:近代中国摄影师群体初探》,对近代中国在中西文化互动与交流中产生的摄影师这一新兴群体进行考察,指出摄影师群体以影像为依托,用镜头观察社会变迁,不仅促使传统中国社会视觉经验的现代转向,丰富了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还客观记录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变迁。蔡勤禹《民国时期的职业群体与慈善》,对工商界、政界官员、宗教界、文化界等不同职业群体对于慈善事业参与情况进行探讨,认为不同职业群体对慈善影响有别,众多群体的共同努力,推动着民国慈善发展。范立君《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移民空间位移与职业流向》,提出“九一八”事变不仅使得东北移民流向发生变化,而且造成移民运动的畸形发展,移民职业流向由自由流入谋生,向明显的强制性方向转变。刘芳正《职业教育与近代徽州地方经济》,认为近代徽州人秉持的务实守正观念得以延续,实用主义教育理念色彩鲜明,职业教育特点突出,注重商业技能和农桑技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近代徽州人的谋生能力,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李军《平民教育与乡村动员:1940年代平教会华西实验区的导生传习教育》,对抗战后平教会在华西试验区的传习教育进行考察,指出导生传习是一种超越学校教育的尝试,体现了平教会以学校为社会活动中心,通过组织教育推动地方建设的理念。罗萍《从楚兴旧人到现代企业家团队》,对近代裕大华纺织集团企业家团队集体领导样式进行系统考察。徐文彬《晚清闽南慈善家群体的兴起》,利用碑刻、族谱、文集、近代报刊等各种史料,结合时代背景,以跨区域视角,对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的晚清闽南著名慈善家林瑞岗的生平加以考察,指出其是通过效仿江南模式,在闽南创办综合性善堂,并通过海上丝绸的商业网络,动员侨商群体,改变传统时代闽南慈善机构官绅合办模式,开当地风气之先,其慈善事业具有鲜明的近代化特点。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卜宪群.中国区域文化研究.第三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