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建筑”:对关中一古村落建筑的文化社会学解析

¥2.44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16-03

字      数: 12887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建筑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建筑”:对关中一古村落建筑的文化社会学解析

一 引言

历史上,关中地区曾经对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然而,深厚凝重的关中农村却始终没有进入当前学术界的视野,处于边缘化的位置。很多人对关中农村的了解仅仅限于几部描写陕西乡土社会与文化的文学作品。其实,关中农村不仅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而且饱含着历史悠久的建筑文明。韩城党家村作为众多关中农村中具有代表性的村庄,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相关学者也对其进行了研究。综观这些研究,其研究视角多是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党家村村落建筑的建筑学意义,并着眼于探究建筑中一些较为具体的文化符号,即大部分研究探讨的是建筑中的文化,而且是极细微的文化符号。因此,本文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企图探寻“文化中的建筑”这一层面的含义即认为村落建筑是村落文化的符号表达,村落建筑体现着村落文化,村落文化孕育出村落建筑。实际上,“文化中的建筑”和“建筑中的文化”是从不同学科来研究“建筑”与“文化”之间的关联,“文化”与“建筑”互为载体,文化支撑了建筑,使建筑得以有灵魂,建筑也作为文化的载体,使文化具体表现出来并得以延续,同时,宏观的文化背景却影响着村落建筑的构建,并进而形成了具体的建筑形态。在讨论“文化”与“建筑”关系之前,有必要探析“文化”与“建筑”的定义。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B.Tylor),在《原始文化》(1871)中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爱德华·泰勒,2005:1)。马林诺夫斯基则认为,文化是一个组织严密的体系,同时它可以分成基本的两个方面,器物和风俗,由此可进而再分成较细的部分或单位。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地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马林诺夫斯基,2002:207)。梁漱溟则指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梁漱溟,1929:53)。其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如吾人生活,必依靠于农工生产。农工如何生产,凡其所有器具技术及其相关之社会制度等等,便都是文化之一大重要部分”;“俗常以文字、文学、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文化,乃是狭义的。我今说文化就是吾人所依靠之一切,意在指示人们,文化是极其实在的东西。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梁漱溟,2005:7)。其实在任何民族的文化里,物质的应用,的确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有物质文化一词之设,用以显示物质方面文化的重要。文化一词,像社会遗产(Social Heritage)一样,包括一切物质文化及其他如知识、信仰、道德、法律及习俗等文化部分。如果将文化或社会遗产所有的内容列述出来,则将包含泰勒所谓的“复杂个体”的各部,而成为一个极长的目录。至于各种社会制度或组织,也是文化极重要的部分,与前面所列举的并没有轻重之别(乌格朋,2002:3)。郑杭生认为,广义上的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郑杭生,2003)。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付少平.关中农村研究.第1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