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的鲍姆嘉滕美学观研究之批判反思

¥3.73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2-01

字      数: 10201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朱光潜的鲍姆嘉滕美学观研究之批判反思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在阐发鲍姆嘉滕美学观的时候,不恰当地运用二手文献得出了“美学是研究艺术和美的科学”这个论断,从而偏离了鲍姆嘉滕美学研究“感性认识能力”的本义而突出了“美”在美学研究中的位置。这个失当的论断后来成为中国当代主导性美学观,集中体现为李泽厚的“美—美感—艺术”三元理论模式。摆脱中国当代认识论的局限之后会发现,鲍姆嘉滕所说的“感性认识能力”就是“审美能力”,美学的真正门径应该是“审美”及其所界定的概念家族,包括审美态度、审美属性与审美体验等。这种美学思路不仅有利于克服“美的本质”这样的命题所隐含的理论陷阱,而且有助于提高中国美学研究的国际化程度。

引言

美学基础理论研究首先会遇到一个所谓的“逻辑起点”问题:研究美学时,我们究竟应该从哪里展开我们的理性思考与理论构建?笔者认为,这个起点应该是“美学观”,即对“什么是美学?”这个问题的回答。[1]笔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美学就是鲍姆嘉滕意义上的“审美学”或“感性学”。

中国学者对于鲍姆嘉滕的接受大概始于1915年出版的《辞源》的“美学”条目,[2]距今已有百年。但是,鲍姆嘉滕审美学的本义究竟是什么?众所周知,鲍姆嘉滕包括《美学》在内的主要著作都是用艰深的拉丁语写成的,这一客观因素大大制约了《美学》一书的传播和准确接受,比如说,该书至今尚无英文全译本。这对我们准确理解鲍姆嘉滕美学理论造成了极大困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研究鲍姆嘉滕的学者当中,时间较早且影响巨大的应该首推朱光潜先生。朱先生的一代学术名著《西方美学史》设置专章研究鲍姆嘉滕,其内容不可谓不详尽。但是,受制于当时主导性美学观念,朱先生在具体论述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回避了鲍姆嘉滕的美学定义,在误用第二手文献的基础上提出“美学是研究艺术和美的科学”这个不确切的论断,从而在中国当代美学观中大大突出了“美”的位置,为后人将美学误解为“美的学问”提供了不恰当的历史根据。

非常遗憾的是,这个不符合鲍姆嘉滕美学观本义的论断却成了中国当代主导性美学观,许多影响巨大的美学论著都不加反思地采纳了朱光潜先生的论断,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批判反思的理论后果。比如,李泽厚先生就采纳了这个观点并做了一点修改,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说法:“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3]他出版于1989年的《美学四讲》集中体现了这种美学观:四讲其实就是四章,依次分别是“美学”、“美”、“美感”和“艺术”;除了第一章是对美学观的讨论之外,二、三、四章清楚地显示了一种美学模式,即“美—美感—艺术”。[4]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程相占.朱光潜的鲍姆嘉滕美学观研究之批判反思[C]//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文艺美学研究.2018年秋季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