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西走廊与中国国家建构的历史探索

¥6.3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1-10

字      数: 1863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关于河西走廊与中国国家建构的历史探索

【摘要】自秦汉以来,河西走廊就是中国国家建构中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2200多年来,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构为主要逻辑,围绕国家建构中的国家能力和国家权力这两个核心面向,河西走廊在中华民族国家建构中,提供了从军事安全到商贸通道再到多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多重保障。以内源型国家建构为核心,河西走廊在历史上实现了国家建构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能源等方面的多维度拓展,不仅是万国商贸会盟、蒙藏和谈、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以及国家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国际化平台,而且为新中国的国家统一、国防安全与能源供给和生态平衡等提供了必要的战略支持。由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追溯河西走廊在中国国家建构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以期能有助于在新时期的全面规划与建设。

【关键词】河西走廊;国家建构;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多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河西走廊,也被称为甘肃走廊,古称雍州、凉州,又被称为河西和雍凉等。该走廊的形成,源于数亿年前的一次地壳剧变,由于青藏高原的大隆起而在祁连山脉的北麓自然形成了这条咽喉般的狭长走廊,又因地处黄河之西,故称“河西走廊”。自古以来,河西走廊一直是中国境内连接东西方文明的一条关键通道,不仅是中原通向中亚、西亚的必经之路,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正是从这里延伸而连同东西方世界的。

两千多年来,在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以多民族聚居为特征的河西走廊,不仅较好地实现了国家与区域建设的协同发展,而且通过国家建构成为连接西方世界的“丝绸之路”。然而,目前有关河西走廊与中国国家建构方面的系统研究还比较欠缺,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关的研究仍然缺乏全面系统性,难以满足国家对“一带一路”进行全面规划和建设的需要。为此,本文从历史制度主义以及国家与国家能力建构的视角,通过对早期农作物的通道、军事屏障、贸易往来、文化交融以及1949年后的能源保障等八个维度,进一步探讨河西走廊在中国国家建构中所发挥出的关键作用,以期能为后续研究描绘出一个可供参考的历史图景。

一 早期农作物传播的重要通道:连接起东西方农耕文明的种子走廊

关于河西走廊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最早记载,据维基百科的介绍是作为早期东西方农作物传播的“种子走廊”而出现的。弗兰德(Flad,2010)等人的研究表明,小麦大约是在公元前3000年通过河西走廊而进入甘肃北部的。[1]此外,据有关史料记载,北方人民最重要的主食小麦的耕作,正是起源于富饶的月湾(中东的一个阿拉伯地区),大约是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通过河西走廊被传入中国天水的西山坪等地的,还有其他的一些农作物种子也基本是在这个时期被陆续传入中原腹地的。[2]随着学术界研究的逐渐深入,尽管对物种的具体传入时间尚未形成统一说法,但河西走廊作为早期东西方“种子走廊”的这一史实确已引起中外学者较广泛的关注。

有研究进一步表明,河西走廊在农耕文明时期就已成为中西方双向的商品流通通道。在小麦被传入中国的同时,从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中国的粟(属禾本科黍属,谷子)、大米和其他一些作物曾沿着河西走廊向外输出,即从中原地区被传到外部世界的西亚和欧洲等地。[3]还有研究认为,早在公元前1000年,丝绸等货物就已开始在西伯利亚出现,并进入河西走廊而传入中原的部分地区。[4]同时,中国内地的许多物品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输出。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曾征召张骞代表国家出使西域,带去了汉帝国出产的丝绸、瓷器、茶叶和牛羊币帛等财物。随着张骞和他的使团将来自中原的物产和先进的生产方式带到西域,西域的名马、银器及毛织品等当地特产也源源不断地被传到了中原。此后,西域各国纷纷遣使来汉,不仅带来葡萄、胡萝卜、石榴等瓜果蔬菜,而且带来西方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等文化艺术,还有骆驼、狮子、鸵鸟等物种也陆续沿着这条走廊而传入中原内地。如果进一步追溯的话,在我们日常所食用的水果和蔬菜中,许多带有“胡”“番”“葡”这些前缀的果蔬,从种属渊源上而言,大多都是跟这些物种的最初来源地有关的。由此可见,基于河西走廊而连接起来的东西方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融,至今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周长鲜,陈永胜.关于河西走廊与中国国家建构的历史探索[C]//徐勇,邓大才.政治科学研究.2020年卷.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