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禪意的“雲”到禪意的“屋”

¥1.52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出版日期:2017-02

字      数: 6184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從禪意的“雲”到禪意的“屋”

禪僧結庵在孤峰,往往與白雲為伴,這是山居最常見的環境。甚至有和尚稱自己的家風為“一塢白雲,三間茅屋”[1]。因此“茅屋”和“白雲”是表現山居生活最具典型性的意象。檢點歷代禪僧的山居詩,這兩個意象的出現頻率極高,貫穿唐、宋、元、明各個時代的作品。“茅屋”或稱為“茅庵”、“茅堂”、“草庵”、“丈室”、“蓬戶”等,與此相聯繫的還有“房”、“窗”、“戶”、“門”、“庭”等,可統稱為“屋”意象。“白雲”或稱為“溪雲”、“閑雲”、“煙霞”、“雲霧”、“雲霞”等,可統稱為“雲”意象。值得注意的是,“屋”和“雲”這兩個意象,不僅僅是山居環境的真實寫照,而且往往是僧人領悟的佛理禪意的象徵。這些象徵既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同時又隨著禪風的改變而發生變化。本文將從文學的角度,對山居詩中兩個頗具象徵性的意象“雲”和“屋”做一番歷時性的探究,力圖從中透視出禪宗觀念和詩歌觀念在此意象演進過程中的投影。

葛兆光先生曾做過關于宗教與文學關係的精彩的個案研究,在《禪意的“雲”:唐詩中的一個語詞分析》中,他專門探討了“雲”這一意象在中唐時因為禪宗影響而發生的變化,頗耐人尋味。文章認為,中唐以前,“雲”的意象多帶有飄泊無定、孤寂彷徨的悲涼色彩,這是文人尤其是漢魏文人感歎自身命運的內心寫照。而自中唐始,由於受佛教及禪宗的影響,人們的觀物方式發生了變化,“雲”由外在的自然物象轉化為悠然自在的禪意象徵,自此而與心靈融為一體。(《文學遺產》1990年第3期)葛先生敏銳地發現了“雲”作為悠然自在的禪意象徵的意義,應該說有一定的道理。在寒山的山居詩中《古今禪藻集》輯寒山詩三十七首,題為《山居雜詩》或《山居》。本文將《古今禪藻集》所輯者視為寒山的山居詩。

'>[2],就隨處可見“雲”的悠閑自在: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祁偉.宗風與寶訓:宋代禪宗寫作傳統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