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從諗十二時歌“漏逗”解

¥1.13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出版日期:2017-02

字      数: 4678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趙州從諗十二時歌“漏逗”解

趙州從諗住持河北觀音院時創作了頗有特色的十二時歌,其語言以口語俗語為主,生活氣息濃厚,說教文字極少,與其他佛門創作風格迥異;其內容以“雞鳴丑”、“平旦寅”、“日出卯”等作為每首開頭,共十二支,分時聯章歌詠一天中的禪修生活,即使是煩惱也毫不掩飾。這讓文學研究者頗感興趣,同時也為佛教修行者提供了勸化度人的方便法門。因此,相關的著作、論文及佛教講座並不少見。然而,在談及趙州十二時歌第一首時,有一個詞的含義總是無法落實,這便是“漏逗”。本文嘗試作一解讀,淺陋之處,請方家指教。

趙州十二時歌以“雞鳴丑”開篇,全文如下:

雞鳴丑,愁見起來還漏逗。裙子褊衫個也無,袈裟形相些些有。裩無腰,袴無口,頭上青灰三五斗。比望修行利濟人,誰知變作不唧溜。[1]

此為“三七七七,三三七七七”體,十二時歌的常見體式,其餘十一首均如此。每一首寫一天中的一個時辰,也即今天的兩個小時。“雞鳴丑”這首,敘述的便是丑時——淩晨一點到三點趙州的生活及心境。“愁見起來還漏逗”相當於開篇的主題句,也是最難解的一句。所以,我們不妨先看其他句子的意思。“裙子褊衫個也無”五句是說,一件像樣的衣服也沒有,只有少許衣裳貌似袈裟,褲子既無腰身也無褲管,只能將就遮體,而且久不沐浴,早已灰頭土臉。“比望修行利濟人,誰知變作不唧溜”兩句,“唧溜”同“即溜”,機靈、精細的意思,是說本來指望修行可以救濟他人,誰想到自己卻變得這般邋遢,語氣中透露著無奈與自嘲。可以推斷,“愁”的情緒由此而來,“漏逗”也與這種境況緊密相關。“見”為助詞,用在動詞後表示動作的持續,用法同韓偓《春閨》詩:“長吁解羅帶,怯見上空床”。“起來”,即起床,雞鳴丑時,人即將開始一天的活動,也是因為要起床,才不由得感慨自己穿著的狼狽、生活的落魄。“還”用在“漏逗”之前,說明“漏逗”是動詞或形容詞,指趙州的某種動作或情緒。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祁偉.宗風與寶訓:宋代禪宗寫作傳統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