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在场逻辑与非在场逻辑

¥3.07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1-12

字      数: 858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民主的在场逻辑与非在场逻辑

民主的逻辑分为在场逻辑和非在场逻辑。在场的民主逻辑是非在场的民主逻辑生成、演变和异化的前提和基础。在场的民主逻辑具有产生反民主逻辑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表现在对外生成狭隘的民族主义,对内生成民粹主义。民主不在场的逻辑是指每一个人并没有置身于民主化其中,而是置身于民主化之外,这或者把民主理想化,或者把民主现实污名化。置身民主其外的不在场,可以有多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是长期受到不民主的压抑而产生更为激进和强烈的民主诉求。第二种可能性是因其不得而放弃民主诉求。第三种可能性是置身其外,以理性客观的方式对民主进行全景式图绘与分析。

猫头鹰总是在黄昏后起飞。人类的民主思想总是在民主实践之后产生与升华。随着一波又一波的民主化的到来和回潮,研究民主的文献和著作与日俱增,目前已是汗牛充栋。在这方面,西方思想家对民主的研究无疑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学术界也对此做出了不可忽视的学术贡献。中国学者翻译、引介、评论、著书立说、传播民主化资讯等都是其贡献的组成部分。

青年学者包刚升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以中国政治学人的视角,对民主进行了深入的系统性思考、梳理和研究,对世界各国民主化进程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并因此获得了包括学术界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他连续写了《民主崩溃的政治学》《民主的逻辑》两本著作,同时还写了若干民主评论,如《被误解的民主》。他的这些著作、论文、评论、评介不但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在民主启蒙、启迪、通识性、通俗性传播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共鸣。《民主崩溃的政治学》获评“《新京报》2014年年度社科书”及“《纽约时报》2014年19本中文好书”,这是对他在民主研究方面的最好评价、奖励和回报。

《民主的逻辑》一书中,作者在持有民主信念即“民主是个好东西”的同时,并没有把民主理想化,而是从经验的视角对民主发展过程进行了客观分析。“大概每20年到25年就构成一个民主信心指数的周期。人们对民主的信心犹如一个钟摆,总是在乐观与悲观之间来回摆动。”作者还指出:“当我们在短期内考察民主问题时,很容易为一时一地的重大事件所左右,或者很容易为一时之间的乐观或悲观情绪所引导,而忽视民主问题背后更长期的结构因素、政治逻辑与历史经验。”[1]此书没有高深的理论和系统的逻辑思辨,而是从经验的视角通俗地分析民主及民主化的浪潮与回潮。从这个角度上说,《民主的逻辑》是目前国内第一部经验视角的民主通识著作。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爱军.民主的在场逻辑与非在场逻辑[C]//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政治学.2021年.第四辑:总第十二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