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第二节 绘画功能与价值观的变化
绘画题材的变化,也暗示了艺术价值观的变化。从前文对两个画科的史论与美学背景的简略介绍中可知,人物画反映的价值观主要是“世俗生活的表征性”,山水画反映的价值观主要是“对世俗生活的精神超越性”。笔者认为,二者分别构成了人类存在的两大基本情感结构的来源,即“世俗性”与“精神性”,二者共同作用于生命情感的“真谛”。换句话说,“世俗性”指向世俗生活;“精神性”指向对世俗的精神超越。中国绘画思想史也证明了,虽然山水画的出现晚于人物画,但其重要性并不次于人物画,甚至说赶超了人物画的画史地位。从一些画论的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变化:唐始有“夫画者以人物居先,禽兽次之,山水次之,楼殿屋木次之”[1] 之论,山水在当时被列为四大绘画门类之一;五代时期,山水画逐渐成熟,山水画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出现了“夫山水,乃画家十三科之首也”[2] 的推崇之说;到了宋代,画家们继续将山水画视为其他画科之首,所以有言:“世俗论画,必曰画有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3]此外,画家赞誉山水画,也是不吝笔墨的,有“山水天下之胜,于绘事中,尤可尚也”[4],“画中最妙言山水,摩诘峰峦两面起”[5] 等。接下来,笔者将从思想层面分析山水画所引发的艺术功能与价值的变化。
笔者认为,山水画之所以取得绘画史上如此重要的地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从观者审美体验的完善程度上看,山水作为审美对象,它不是一个物体,而是一个环境。所以,画家身在山水之内,需要调用身体各大感官进行山水体验,也就是说,需要整个身体维度的参与。其中也包括了人之“心”,因为它包含在“有心之器”的身体之中,所以,它的“味象”之能,可以获得充分的调动。二是从审美对象的丰富程度上看,山水是天地的微缩版,万物在山水天地之中生化流转,生生不息。而绘画作为一种以形承教古先圣人之意、显现天地造化之秘的有形之制,山水画在这方面有自己的天然优势。因为,山水画本身就是要显现千姿百态的山水万物,也就是显示天地造化之伟功,即对道之“秘”的显露。如此,对山水物象进行审美体验,不仅让画家能够感知变化无穷的天地之生意,也让画家能够参天地之化育,感悟天地生生之道。三是来自人的深层情感的需求。以山水作为审美对象,无论是亲临山水之间,还是卧游于尺幅之内,这种审美行为都符合人的情感需求。具体说,在山水游历之中,人们获得了与天地相连的契机,这种获得的精神愉悦,满足了心灵蒙养之需。笔者认为,最后一个方面是山水画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在现实生活中,人是社会的产物,我们处在社会关系之中,必须学习并履行社会规范,作为社会成员,力求让自己得到社会的认可,同时,也寻求自我意识的满足。这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即人的情感需求是复杂多样的。《易传》有需卦,在它的卦象与卦德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6]象卦说明了需卦的意象,即“滋润”万物之意。云,是雨的水气形式,所谓“云者,雨之具也”,《易略例》注“云,水气也”,同时,“云雨者,天之膏润”,说明云雨有滋润万物的功能。因而,“云上于天”可以解释为云存于天又滋润万物之意,“滋润万物”即需卦之意象,又与自身的卦德联系紧密:“君子以饮食宴乐”是它的卦德,意为君子当以饮食宴乐滋养身心。[7]也就是说,饮食宴乐之事是君子滋养身心之所需,可以将它指向一种对怡情作用的需求,用来获得一种自我意识的满足。况且,山水与人事之乐的比较,显然山水之乐更甚一筹,比如,南朝山水画论家王微认为,“金石之乐,圭璋之琛”这类代表人事宴乐获得的愉悦,是无法与从山水之中获得的愉悦相媲美的:“虽有金石之乐,圭璋之琛,岂能仿佛之哉!披图按牒,效异山海。绿林扬风,白水激涧。”[8]同样,《林泉高致·说山训》开篇也说道——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1] 功能与价值的层递关系
-
[2] 德育功能与价值的证明
-
[3] 文学的文化功能与价值
-
[4] 文学的经济功能与价值
-
[5] 文学的政治功能与价值
其他推荐
-
图书 中国的价值观
作者:韩震 章伟义
图书 中国的价值观
-
2
图书 价值观认同研究
作者:李桂艳
图书 价值观认同研究
-
3
图书 中国的价值观
作者:韩震 章伟文
图书 中国的价值观
-
4
图书 行政价值观研究
作者:申永丰
图书 行政价值观研究
-
5
图书 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
作者:袁贵仁
图书 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
-
6
图书 中国的价值观:英文
作者:韩震 赵朝永
图书 中国的价值观:英文
-
7
图书 秦汉价值观变迁史论稿
作者:李祥俊
图书 秦汉价值观变迁史论稿
-
8
图书 创新与和谐:党的价值理论与青年价值观
作者:江传月 谭德礼 冯骊
图书 创新与和谐:党的价值理论与青年价值观
-
9
图书 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研究:以上海为例
作者:袁浩
图书 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研究:以上海为例
-
10
图书 失落与追寻——世纪之交中国女性价值观的变化
作者:陈方
图书 失落与追寻——世纪之交中国女性价值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