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芯子的社会功能

¥2.74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0-07

字      数: 698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四节 周村芯子的社会功能

“周村不是城,大街挺有名。锣鼓喧天庆元宵,芯子杂耍闹花灯。” 这首流行于周村本地的民谣,蕴含了很多东西。在周村,每年的元宵节,他们都要组织龙灯、竹马、狮子、高跷、旱船、芯子等传统节目,而其中,芯子表演每年都必不可少,而且是每年最大的看点。据周村人讲,每年过节不看芯子,就会觉得这个节过得少点什么,没有热闹的气氛,并且心里也不踏实。周村芯子这种古老的民俗表演活动,在周村老百姓400多年的不断传承下,已经使其深深融入了周村人的生活,成为周村节日文化庆典的一项重要仪式。

节庆活动是人类文化极其重要的第一性形式。周村芯子的表演是没有边界的,不受限制的,全民都可以参加。不仅仅是周村芯子的表演,和周村芯子类似的狂欢节,人们也都可以参与其中。在这里,大家可以暂且逾越传统的思想观念,把自己放在所有的生活制度之外,体验一种生活的实际存在。它是生活本身的形式,即“是生活在狂欢节上的表现,而表现暂时又成了生活”。

“文化作为人类生存样式之系统的确立,意味着人在享有保护的同时也被卷入一种新的限制性规范之中。这种所谓新的限制性规范很难最终把它理解为某种物质形态,譬如说生产工具或日用器物等,而应该将其理解为是一种既能从主体规定客体又能由客体反约主体的功能性因素,而这就是‘观念’。而正是这种观念,有一种强大的穿透力和维系力,支撑着一定的文化体系。”[1]一项民俗形成后,不仅规范着人们外在的行为、语言,其力量更是深入人的内心,结构着人的心理与精神。换句话说,民俗不仅规范着现世存在的社会秩序,还规范着人们深不可测的心理秩序,它能在最大范围内实现文化认同、塑造民众的文化性格。周村芯子就是这样一种民俗,它与其赖以生存的民间社会环境不断互动,不仅影响了周村商业背景的民间社会形态的形成,更在深层次上影响了周村民间社会的活动主体——周村人的行为、语言乃至他们的群体社会心理活动。我们要探讨这项民俗事项的历史贡献,实质上需要把目光投向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考察芯子民俗表演活动对周村独特的民间社会形态形成所做出的贡献。如果我们把芯子表演看作文本,那么芯子民俗表演之于周村民间社会的意义可分为三个部分:芯子对于表演组织者的意义;芯子对于参与观赏者的意义;芯子作为文本之于社会语境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中考察芯子对于周村民间社会形成、发展的历史贡献。那么芯子表演到底对周村民间社会产生了怎样的意义?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沈颖.社会嬗变中的周村芯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