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从《儒行》到《儒效》
《礼记·儒行》篇和《荀子·儒效》篇都是战国时期儒学对自身的定位和理解的反映,将二者联系起来研究可以看出战国儒学发展的脉络以及转向。《儒行》篇应当属于子张后学的作品。荀子严厉地批评了俗儒、贱儒、小儒,同时提出了大儒理想,相对于《儒行》篇而言,《儒效》篇对儒者的定位与理解已经比《儒行》篇有了极大的提升与飞跃,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扭转了儒学发展的路径,即更加重视儒学中的政治品性。这一特点深刻地影响了汉代儒学的发展。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也非常荣幸,受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以及王中江老师的邀请,参加这样的一个讨论会。我讲的是儒学史的一个问题,其实和我们的会议主题还是有一点关系的。我选取了早期儒学当中的两篇经典文献,就是《礼记·儒行》篇和《荀子·儒效》篇。这两篇文献的共同特点,就是涉及了儒家、儒者对自我的认识,这两篇文件当中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在自我的认识过程当中,其实对儒家的自我的理解也发生了一些转变。我就是想通过这两篇文献来探讨早期儒学史的发展和转变的问题。
相比较而言,《礼记·儒行》篇因为它的主题比较集中,从义理的角度来说,又没有《礼记》当中的其他的篇章思想内涵丰富,比如《大学》《中庸》这样的篇章,所以在历史上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只是在北宋时期得到了重视,因为北宋初期有一个规定,皇帝要给新晋的进士赐书,在早期赐的就是《礼记·儒行》篇。
当然这也和《儒行》的内容有关。因为《礼记·儒行》篇主要讲的是一些激励儒者和砥砺士风的内容,所以帝王把这个赐给进士、赐给官员也包含这样的意义。但是很快赐书改变为赐《中庸》。后来随着《大学》《中庸》的地位上升,《儒行》也就不再受到重视。很多的理学家也对《儒行》篇有一些贬低的看法。直到近代以来,章太炎先生又开始重视《儒行》,当然也是和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背景之下,需要砥砺士风有关系的。《儒行》篇虽然在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个变化,总的来说其实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所以我就想将《礼记》当中的这样的一篇和《荀子·儒效》篇联系起来探讨一下。
一 《儒行》的思想渊源与定位
相关推荐
-
[1] 从《儒行》到《儒效》:先秦儒学的发展与转折
-
[2] 李二曲对儒的解构与重构——以《礼记·儒行》对儒者的界定为例
-
[3] 礼之“仪”与礼之“义”之争
-
[4] 功利主义挑战与儒家王道的伦理辩护——儒家政治伦理探源
-
[5] 李贽关于儒者的论说
其他推荐
-
图书 中国儒学.第9辑
作者:李存山 王中江
图书 中国儒学.第9辑
-
2
图书 中国儒学.第三辑
作者:李存山 王中江
图书 中国儒学.第三辑
-
3
图书 中国儒学.第六辑
作者:李存山 王中江
图书 中国儒学.第六辑
-
4
图书 中国儒学(第八辑)
作者:李存山 王中江
图书 中国儒学(第八辑)
-
5
图书 中国儒学.第10辑
作者:王中江 李存山
图书 中国儒学.第10辑
-
6
图书 中国儒学.第十一辑
作者:王中江 李存山
图书 中国儒学.第十一辑
-
7
图书 中国儒学.第二十辑
作者:王中江 李存山
图书 中国儒学.第二十辑
-
8
图书 中国儒学.第十七辑
作者:王中江 李存山
图书 中国儒学.第十七辑
-
9
图书 中国儒学.第五辑
作者:李存山 王中江
图书 中国儒学.第五辑
-
10
图书 中国儒学.第十三辑
作者:王中江 李存山
图书 中国儒学.第十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