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的守柔致胜之道

¥4.1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2-06

字      数: 12311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范蠡的守柔致胜之道

《国语·越语下》中,范蠡将天道循环与阴阳转化的规律运用于吴越战争的战术策略之中,强调“用时”对于战争的重要作用。他的守柔思想与老子一脉相承,而老子思想之中的“不争之德”,实质是通过“不争”的表象,强化了对于政治军事斗争中主动性的把握。在国家的治理方面,范蠡强调“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认为人事应该与天地阴阳运作的规律相参验,在具体的举措中强调刑德并举、刚柔相济,也表现出柔性思想的倾向性。

范蠡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军事家与思想家,大约活动于公元前500年至前478年,正值春秋霸权政治的最后阶段。他是吴越争霸中的风云人物,苦心勠力辅佐越王勾践灭吴,而在成就越国霸业之后悄然隐退,其传奇的人生经历与超脱的胸怀魄力曾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出土之后,《国语·越语下》中的范蠡思想与帛书颇多重出互见之处,这让范蠡思想与黄老思想的关系重新得以审视,范蠡的思想也因此进一步得到关注。范蠡的天道观与阴阳转化的思想,以及在吴越战争中采取的战争策略不仅与帛书《黄帝四经》的思想非常近似,也与《老子》思想有一定的关联。本文将探讨《国语·越语下》及《范子》佚文中范蠡的军事谋略与治国思想,并探究其与帛书《黄帝四经》及老子思想之间的关联。

一 范蠡与老子思想的关联性探析

研究范蠡思想,我们的主要研究资料是《国语·越语下》中的记载以及《范子》佚文。《国语》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国史籍编成的,与所记载史事年代接近,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此外,《汉书·艺文志》兵书类载有《范蠡》两篇,其书大概在唐以后亡佚,其书散见于唐宋类书所引及清人辑佚书之中,也能代表范蠡的思想。而时代较晚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成书都在后汉,记事虽详,但都是由后人辑录而成的,其思想主要是较晚的时代的反映。《越绝书》“非一时一人所作。……盖战国后人所为,而汉人又附益之耳”[1],而《崇文总目》记载“初赵晔为《吴越春秋》十卷,其后有杨方者,以晔所撰为繁,又刊削之为五卷,遵(皇甫遵)乃合二家之书考定而注之”[2]。此外,从内容来看,《越绝书》和《吴越春秋》的记载与《越语下》也有抵牾之处。在《越语下》中范蠡明确说了自己不擅治国,他的才能更多地体现在用兵打仗上。

四封之内,百姓之事,时节三乐,不乱民功,不逆天时,五谷睦熟,民乃蕃滋,君臣上下交得其志,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柔而不屈,强而不刚,德虐之行,因以为常;死生因天地之刑,天因人,圣人因天;人自生之,天地形之,圣人因而成之。是故战胜而不报,取地而不反,兵胜于外,福生于内,用力甚少而名声章明,种亦不如蠡也。(《国语·越语下》)[3]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李秀男.范蠡的守柔致胜之道[C]//王中江.老子学集刊.第六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