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老子》诠释中的“体用”思想

¥3.5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2-06

字      数: 10588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熊十力《老子》诠释中的“体用”思想

在《答马格里尼》信中,熊十力围绕《老子》的“形而上学方面”给予了着重的解答。不同于以往注家对《老子》的解释,熊氏以“宇宙实体”解释《老子》之道,并将“道心”作为“宇宙实体”在人身上的显现。熊氏认为,《老子》之“无为”即“虚静”工夫,人必须通过“虚静”工夫达到与宇宙同体之境界。以“体用不二”的思想改造《老子》的“道物二分”的结构,是熊氏诠释《老子》的基本立场和根本思想。

《答马格里尼》收入《十力语要》卷二,是熊十力写给意大利米兰大学哲学教授马格里尼的回信,该回信约写于1936年冬至1937年春。[1]据熊十力信中所载,马格里尼曾致信向熊先生请教有关道家道教方面的四个问题,包括“老子哲学之解释”、道教在中国的影响、道教的教义与信条,以及道教信徒和寺宇的数量等。在信中,熊先生主要针对第一个问题,即“老子哲学之解释”给予了着重的解答[2],特别是围绕《老子》的“形而上学方面”给予了着重的解答。《答马格里尼》涉及了传世本《老子》的第一章、第四章、第六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五章、第四十七章和第四十八章,可约划分为道体论和工夫论。在解释《老子》的过程中,熊先生通过对《老子》之“道体”和修道工夫的独特诠释,显示了其对《老子》乃至中国哲学的深刻理解和洞见;并将自己的哲学体系融入《老子》文本中。

一 道即实体

《老子》首章一向被认为是《老子》一书的“纲领”性章节,在这一章中,老子首先提出了“道”“名”“常道”“常名”“无名”“有名”等诸多复杂概念。熊氏直言“老子首章最为重要”[3],在数百家《老子》的注释中,“王弼注较具理致”。然而从首章句读看来,尽管熊氏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句中沿用了王弼的以“无名”“有名”为断句的观点,但是在接下来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一句中,熊氏选用了直到宋代才出现的以“常无”“常有”为句读的断句方式。在老学诠释史上,几乎只有王安石、司马光、苏辙、范应元、林希逸、释德清和王夫之等以“常无”“常有”句读,且其中的王安石、司马光在前句的解释亦以“无”“有”为读,并将“无”“有”作为该句的主词,即“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如王安石《集义》云:“无,所以名天地之始;有,所以名其终”;又见《全义》:“无者,形之上者也,自太初至于太始,自太始至于太极,太始生天地,此名天地之始。有,形之下者也,有天地然后生万物,此名万物之母。”[4]王氏的《集义》《全义》均以“无”“有”为主词,“无”指形而上的层面,是天地初始前的样态,故曰“太始”;“有”指形而下的层面,是天地万物形成后的样态。王氏的《集义》《全义》具有一条清晰的生成序列,即从“太初”到“太始”,从“太始”到“太极”,最后再到“天地”形成。“天地”的形成是“形上”与“形下”的分野,也是“无”和“有”的分野。承续此句,《集义》云:“道之本出于无,故常无,所以自观其妙。道之用常归于有,故常有,得以自观其徼。”即以道之“本”与“用”分别为“常无”“常有”。又如司马光在《道德真经论》中云:“天地,有形之大者也,其始必因于无,故名天地之始曰无。万物以形相生,其生必因于有,故名万物之母曰有。”虽然亦是以“无”“有”为读,司马光不曾提出如王安石那般复杂的生成序列,只是以有形生于无形来解释“无”与“有”的关系,认为天地是至大的有形之物,而天地尚且从“无形”中而萌生,因此天地必始于“无形”;万物都是有形之物相生而来,因此万物必生于“有形”。所谓“常无”“常有”则是以“圣人”之修养工夫而言,即“圣人常存无不去,欲以穷神化之微妙也”,“圣人常存有不去,欲以立万事之边际也”,意思是“圣人”既要用“无”,亦应用“有”,二者不可偏废。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郑博思.熊十力《老子》诠释中的“体用”思想[C]//王中江.老子学集刊.第六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