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才性四本”新探
“才性四本”是关于“才”“性”关系的四个命题,出自三国钟会的《四本论》一文。由于文献之阙,长期以来关于“四本”之四个命题的讨论,尚有未尽之意;最重要的是,未能从学术范式的变革中把握问题框架的演变这一线索。实际上,“才性同”和“才性异”关注的是一个人的才能和品行是否具有一致性的问题,其方法论基础来源于先秦名学的复兴;“才性合”是以本末体用的方式重新思考“才”“性”关系的结果,“才性离”是其反题。
“才性四本”,即“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与“才性离”,是关于“才”与“性”关系的四个命题。基于对史料的梳理可以大致判断,“才性四本”是三国时期的钟会将时人关于“才性之辨”的讨论加以总结、归纳和条理化、体系化的结果。因此,“才性四本”既一定程度上是对魏晋时期“才性之辨”讨论情况的反映,也不能避地有钟会建构的成分。作为魏晋思想界最为重要的论题之一的“才性之辨”,其中“才”“性”两个概念皆与生命的本质、本真紧密相关。魏晋玄学的“才性四本”命题是道家生命智慧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体现,其中蕴含的对于人生价值的评判和人格审美的鉴赏具有普遍意义。
由于文献亡佚的原因,我们无法直接把握“才性四本”的内容,也就不能确定其中四个命题的准确内涵。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核心文本的缺失使得以材料分析与解释为基础的哲学史方法失去用武之地。基于某种“预设”的推测成为讨论这一问题的不得不采取的方法,前辈学者已经有了一定的尝试和丰富的成果积累。[1]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从中梳理出“才性之辨”问题演变的核心线索,从而更加深入地把握其中的四个命题。我们知道,魏晋新学风的最初表现之一是形名学的复兴,时人借助“辨名析理”的手段探究抽象问题,此即所谓“名理之学”。借助形名学的思想资源,时人提出了“才性同”和“才性异”两个命题,并由此构成了“才性之辨”的最初问题框架——“才性同异”。[2]可以说,“才性之辨”的最初展开是围绕“同异”观念进行的。玄学的诞生改变了“才性之辨”的理论形态和问题框架,如果我们接受汤用彤将玄学看作本体之学的观点的话[3],玄学背景下的“才性之辨”很可能就是以“本末体用”为核心展开的。“才性之辨”在不同背景下、围绕不同核心展开的问题框架,既有延续性,又有区别。或许正是有见于此,牟宗三做出了“才性名理”与“玄学名理”的区分:“才性名理”可见“才性之辨”在“名理之学”中的核心地位;“玄学名理”不是不谈“才性”,“才性”仍然是其中一个重要主题。[4]总之,我们大致可以梳理出一条从“才性同异”到“才性四本”的“才性之辨”问题框架的演变线索,这是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才性四本”内涵的必要基础。
一 “才性四本”:史实及考证
相关推荐
-
[1] 《黄帝四经·名理》新探
-
[2] 南高师至第四中山大学艺术教育沿革史新探
-
[3] 国际安全秩序的现状与未来——《新兴大国崛起与全球秩序变革》(十卷本)第三、第四卷述评
-
[4] 魏晋名理学与辨体批评
-
[5] “在人人都活着的天空下”
其他推荐
-
图书 逻辑学动态与评论.第二卷.第二辑
作者:张建军
图书 逻辑学动态与评论.第二卷.第二辑
-
2
图书 中国政治学与政治发展.2019
作者:杨海蛟 杨弘
图书 中国政治学与政治发展.2019
-
3
图书 哲学探索.2023年.第2辑:总第7辑
作者:雷勇 吴书林
图书 哲学探索.2023年.第2辑:总第7辑
-
4
图书 哲学探索.2023年.第1辑:总第6辑
作者:雷勇 吴书林
图书 哲学探索.2023年.第1辑:总第6辑
-
5
图书 中国农村研究.2006年卷
作者:徐勇
图书 中国农村研究.2006年卷
-
6
图书 阐释学学刊.第四辑
作者:张跣 李俊 袁宝龙 陈龙
图书 阐释学学刊.第四辑
-
7
图书 跨语言文化研究(第一辑)
作者:张京鱼 王文 田兵
图书 跨语言文化研究(第一辑)
-
8
图书 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2017年.第2期
作者:张江
图书 马克思主义文艺研究.2017年.第2期
-
9
图书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第四卷.第二期:2018年.冬季卷
作者:黄裕生
图书 清华西方哲学研究.第四卷.第二期:2018年.冬季卷
-
10
图书 形象史学.2023年.夏之卷:总第二十六辑
作者:刘中玉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
图书 形象史学.2023年.夏之卷:总第二十六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