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家园—他乡”之间:明清士人西山诗文的心灵镜像[1]
“自然地理空间的文学价值即在于‘发现’,并由此产生‘发现—阐释—再发现—再阐释’的良性循环。”[2]明清时期京郊西山是能够映照士人心灵深处,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学地理空间。本文讨论的“士人”尤指汉族士人。明清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士人如李东阳、李梦阳、何景明、文征明、李攀龙、王世贞、唐顺之、钱谦益、吴伟业、施闰章、朱彝尊、王士祯等,均留下了大量题咏西山的诗文作品,凝结成了明清士人的西山情结[3]。
一 “家园—他乡”之间:西山的人文地理空间
“家园—他乡”是具有本源性意义的一对空间二元结构。但现实中的文学空间可能并不一定总是处于两极,而是存在两极之间的中性地带。如东晋士族从徐州迁到镇江,后称镇江为“南徐”,以保留对故乡的某种念想;白居易祖籍太原,出生于河南新郑,晚年居洛阳履道坊,早已把洛阳当作自己的归宿。或者说,当家园失落了以后,人们找到了一个“替代空间”,来满足自我的“恋地情结”。西山对于明清京师士人来说就是一种具有地方感的“替代空间”。这源于西山独特的人文地理特征。
首先,西山深林幽翠却毗邻都市。西山幽深林茂,却离皇城之西仅仅30里,北京城就在西山所护卫的京西平原之上。金元时期西山泛指京西山区。明清时期有小西山和大西山之分,大西山即城西部的山,与金元时期概念相同。本文所称的亦是大西山的概念。香山、翠微山、玉泉山、鹫峰、凤凰岭等众多山峰均属于西山。西山的名气却远不如庐山、泰山等诸多著名自然文学景观。相比而言,它的名字非常普通,就像古诗文里诸多的南山、北山、东山一样。“我徂东山,滔滔不归”“陟彼北山,言采其杞”,仿佛都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然而对于京师士人来说,西山却是可以暂时抖落一身尘滓慰藉心灵的家园。一座不远京师的山林,无论如何也会蒙上权力的色彩;他们即使身在西山,也“帝城看不远,时见五云还”[4];常常今天来了,明天又回去,“回首尘沙生客海,明朝车马又长安”[5](这里的长安显然用来借指北京)。但这又何妨,“无人遂此辞尘去,一宿禅关也是闲”。[6]能够有一宿的清闲,他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相关推荐
-
[1] 评吕妙芬《成圣与家庭人伦——宗教对话脉络下的明清之际儒学》
-
[2] “长城、运河、西山文化带与北京城”第十九次北京学学术年会综述
-
[3] 明清时期医者的地域与身份——评《明清江南儒医的守正与通变》
-
[4] 北京著名文学景观文化传承刍议
-
[5] 阳明学思想传播与明中后期书院发展之关联——以泰州学派士人群体思想于嘉万年间的传播为中心
其他推荐
-
图书 文学地理学.第7辑
作者:曾大兴 夏汉宁 方丽萍
图书 文学地理学.第7辑
-
2
图书 文学地理学.第11辑
作者:曾大兴 夏汉宁 郑伟
图书 文学地理学.第11辑
-
3
图书 文学地理学(第六辑)
作者:夏汉宁 刘川鄂
图书 文学地理学(第六辑)
-
4
图书 文学地理学.第8辑
作者:曾大兴 李仲凡 夏汉宁
图书 文学地理学.第8辑
-
5
图书 文学地理学.第9辑
作者:曾大兴 夏汉宁 杜雪琴
图书 文学地理学.第9辑
-
6
图书 文学地理学.第10辑
作者:曾大兴 夏汉宁 张祖立 中国文学地理学会 大连大学文学院 广州大学岭南文化艺术研究院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宋代文学与文学地理学重点学科 湖北大学文学院
图书 文学地理学.第10辑
-
7
图书 文学地理学.第12辑
作者:曾大兴 夏汉宁
图书 文学地理学.第12辑
-
8
图书 明清文学与文献.第十四辑
作者:杜桂萍 李小龙
图书 明清文学与文献.第十四辑
-
9
图书 明清文学与文献.第十二辑
作者:杜桂萍 李小龙
图书 明清文学与文献.第十二辑
-
10
图书 明清文学与文献.第十三辑
作者:杜桂萍 李小龙
图书 明清文学与文献.第十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