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学”寻根

¥3.85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所属图书: 《叶坦集》

出版日期:2022-09

字      数: 1324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中国经济学”寻根

中国现今经济学的“根”在哪里?有无“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基础理论或“中国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到底是否具有“普遍性”“一般性”?如此等等,成为有争议的经济理论问题。本文从系统考察汉语“经济”一词的原初语义与运用实例入手,考辨其切实含义与变迁轨迹,及其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通过对中国传统的“经济之学”与西方自古希腊、罗马以来逐步发展的“经济学”的分析,考证中国接受“西学”并探索建立“中国经济学”之努力的艰难历程。本文强调跨世纪学术深进的基础与前提是对本世纪学术研究史进行研究,重点阐述了“中国经济思想史”唯有在中国成为经济学独立分支学科的特有价值,指出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发展与具体应用的要求双向互动,推动“经济”内涵与理论方法的发展演进,提示中西方经济学之渊源关系及后来的发展呈多向性、多元化,不宜简单化。

近年来,有关经济学的本土化、规范化或国际化等问题,成为有争议的经济理论问题之一。称谓不一,但核心问题是西方经济学到底是不是“普遍的、一般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其是否有国界或阶级性、是否面临范式危机等;与此相应,是否应该有“中国特色的基础理论”,或有无“中国经济学”,以及构建中国经济学是否应有多元基础等,讨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远非我在这里可以置喙说清。[1]

但我将这些讨论视为跨世纪学术发展的一种趋向。在“近代”与“西方”这两个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Social Sciences”,在脱离了这两个背景的现今中国(大概不仅仅是中国),面临的学术挑战在世纪之交愈显严峻,而经济学尤甚。中国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发展与改革实践,必然对经济学提出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的要求,而其他学科的学者不约而同地进行的学科理论探讨与研究方法创新,也证明了原有的学科划分或基础理论与方法面临更新和发展的时代挑战。不管创新是从学科以外去借鉴参照,还是从研究对象本身去总结提炼,抑或兼而有之的整合与升华,都离不开对本学科学术研究史进行研究分析的努力。随着21世纪的临近,本国各种“百年反思”接踵而至,而经济学学术史却未得到足够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曾提出跨世纪学术发展的重要基础或前提工作,是对本世纪学术史进行研究。[2]经济学学术史的研究,首先是经济学说史或经济思想史学科责无旁贷的职责。

“中国经济学的寻根与发展”是个有价值的话题。我感觉其中一个关键处就是“寻”中国现今的经济学之“根”。一般认为经济学在中国学术中是“西学”之一种,是“舶来品”。不过,现今中国的经济学科中,也有“非西学”性质、甚至是以所谓“旧学”为重要内容的学科,例如中国经济思想史就是这样一门学科。这门学科研究中国自古及今经济思想、学说、观念、理论的历史发展,传统帝政时代占据了很大版块,而“彼时”的这些已注入本土斯民的民族文化积淀与观念习俗传承;同时,此学科又直接以“此时”中国经济思想理论为研究对象,现今的改革与发展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而新颖的内容。对于本国的研究自近代以后不可能孤立隔绝,不能不与世界发生联系,经济科学尤其如此。中国经济思想史作为中国理论经济学的独立学科,尽管研究的深度广度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却有据此认识“中国经济学”及相关问题的特有优势。寻中国经济学之根,有必要从汉语“经济”一词的原初语义与运用实例入手,考索其切实含义和历史轨迹,及其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进而考察21世纪初“中国经济学”探索的艰难历程。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叶坦.叶坦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