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城市危机”

¥2.41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2-07

字      数: 9465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四节 城市化与“城市危机”

在前文中我们详细论述了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所记录的资本主义城市的城市环境以及工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在恩格斯看来,那是一部资本家的发迹史和工人的苦难史,尽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它却是以工人的苦难作为直接代价。这种代价,既包括工人所处资本主义城市物质环境的恶劣,也包括工人所遭受的来自资本主义社会的对身体和心灵的压迫。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再次详细论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给工人及其生活世界所带来的沉重的负担。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将这种工人的苦难置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也就是置于资本原始积累和剩余价值增殖这一系列资本逻辑之下,从而科学揭示资本主义城市化和工业化所带来的巨大危机,以及危机背后的真正本质。在某种意义上,源源不断出现的“城市危机”就是资本主义危机的典型形态。本节我们将通过马克思危机理论的分析来梳理资本主义城市危机背后的资本逻辑。

一 马克思的危机理论

当代马克思主义学界普遍将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归纳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基本矛盾”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以及由经济危机诱发的一系列政治、社会、文化甚至生态危机等。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显然加重了这些危机的存在。

“经济危机是世界上关于系统危机的第一个,或许也是唯一的一个例证系统。系统危机的特征在于:处于互动关系的成员之间的辩证矛盾具体表现为机构所无法解决的系统矛盾或控制问题。通过把利益冲突转移到控制系统层面,系统危机获得了一种十分鲜明的客观性。”[1]这是当代学者运用系统化理论以及结构主义理论从最为抽象的意义上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进行的诠释,它揭示了马克思危机理论的深刻的内在机制,即资本主义社会系统层面的不可调和性,这种内在矛盾构成了危机的客观性。

那么马克思如何从系统的角度阐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呢?简要回顾马克思的学术生涯我们发现,在很早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关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种种矛盾现象,并试图对这些现象的本质作出解释。直到1844年的巴黎时期,马克思开始系统地表述自己的思考。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的视角剖析了资本主义危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2]从异化理论的角度看,在资本主义城市中以出卖劳动力作为生存唯一手段的产业工人,承受了在传统社会或者说农村社会尚不具体并且尚不显著的双重作用于身体和心灵的剥削和压迫。异化劳动使工人丧失自我,沦为产品的奴隶。异化劳动直接推动了私有制和私有财产的快速发展,而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是社会不公的根源所在。要恢复社会的正当秩序,必须扬弃私有财产,要扬弃私有财产,就应该回归一种非异化的社会生产。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马超.马克思哲学语境中的城市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