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正确的价值观规范人们的言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5.06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14-11

字      数: 2097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用正确的价值观规范人们的言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世界上只存在各种具体的历史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根本不存在抽象的超历史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普适价值”。

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各种各样的价值进行评价而形成的思想观念。它一旦形成,就成为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渗入人们的一切价值活动之中,成为人们进行价值评价、选择、创造的导向、标准和依据,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决定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人生观,进而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核心。只有树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才能抵制各种愚昧、腐朽、落后的价值观的侵蚀,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合乎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进人与社会的持续、协调、和谐发展。

一、价值观的力量——一个普通驾驶员的精神世界

吴斌(1965—2012年),浙江温州平阳箫江人,大客车驾驶员。2012年5月29日中午,吴斌在驾驶大客车行驶于沪宜高速时,迎面飞来的制动毂残片砸碎前窗玻璃后刺入腹部致其肝脏破裂,但他仍强忍疼痛将车停稳,并提醒车内24名乘客安全疏散及报警。后被送往中国人民解放军无锡101医院抢救。2012年6月1日凌晨3点45分,吴斌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年仅47岁。

一位肝脏突然被刺破的驾驶员,是用怎样的意志力做到换挡、刹车、减速停车、打开双闪灯、叮嘱乘客安全疏散的呢?或许这只是他一串下意识的职业动作,但支配他做出这些动作的,一定是在多年学习、工作中养成的职业道德和高尚品格,在关键时刻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正是这样一种职业责任感,这样一串下意识的动作,换来了一车乘客的安全。在突发事件一分多钟时间里的壮举,在医院弥留之际询问车怎么样、乘客怎么样的话语,充分展示了吴斌的职业素质和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对事业的无比忠诚。吴斌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汽车驾驶员,但平凡之中见伟大,危难时刻见真情。吴斌用生命诠释了立足岗位、尽职尽责的奉献精神,他是新时期的平民英雄,是百姓眼中的“最美司机”,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楷模。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年代,类似吴斌这样意志坚定,不畏献出自己鲜血和生命的英雄志士何其多也!他们可歌可泣、高山仰止的所作所为,在中国历史上树立了一座座丰碑。是什么鼓舞着他们投身人民大众的事业,不畏辛劳、艰苦卓绝?是什么激励着他们甘洒青春热血?是什么支撑着他们以身殉志、视死如归?是他们内心中信奉和坚守的价值观,是他们的价值观中那种崇高的信念、信仰和理想在支撑着他们的整个人生!

所谓价值观,就是人们基于社会实践而形成和持有的关于价值的总观点、总看法,是人们的价值信念、信仰、理想、标准和价值取向的综合体系。

更具体地说,价值观是人们基于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形成的对于事物是否具有价值、具有什么价值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区分好坏、善恶、美丑、利弊、得失、荣辱、正义与非正义、神圣与世俗等的观念,是人们所特有的关于应该做什么和禁止做什么的规范。

或许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会提到价值观这个词,但价值观一点儿都不神秘。它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渗透于人们日常的饮食起居、婚丧嫁娶、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学习工作、娱乐休闲等活动之中。同时,价值观也存在于一个宗教、民族、国家、阶级、群体等的结构和活动之中,作为相应的精神、规范、原则和标准等,构成一定社会意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定文化的“根”或文化系统的灵魂。经济观念、政治观念、法律观念、道德观念、宗教观念、艺术观念、生活习俗等属于具体、特殊层次上的价值观念。它们在一般理论层次上,可以进一步形成理论化、系统化的价值观念体系,如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

信念、信仰和理想是最基本、最典型的价值观表现形式,它们构成了价值观的支柱和核心。

——信念是人们心目中关于事物一定会按照某种未来状态发展的观念,是人们对某种现实或观念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信念所揭示的内容总是同人们应当持有的态度和应当采取的行动有关。例如,“真理终将战胜谬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正义的战争必胜,非正义的战争必败”,等等。信念是一种选择性的判断和认定,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应该注意信念的思想基础是否科学、是否合理,只有反映了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进步性的信念,才是一定能够实现的信念,也才是值得人们为之奋斗的信念。

——信仰是信念的进一步发展和强化,是人们的信念的一种对象化表现。信仰具有明确的对象指向性,不存在无对象的信仰。信仰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以它为核心,形成一种完整的精神导向,并调动各种精神、心理因素为它服务,因而信仰是人生的“主心骨”,在人的精神活动中居于统摄地位,是人的价值意识活动的调节中枢。人生不能没有信仰,如果人处在“不自觉而又无信仰的状态,不可能有什么内容,他对真理、理性和大自然必定绝望”[1]。一个人缺失信仰,就如同没有灵魂一样。当然,信仰也有自觉与不自觉、科学与不科学、先进与落后之分。科学、进步的信仰是人生的导向和精神支柱。方志敏(1899—1935年)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而不科学、落后的信仰,可能会造成人生道路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错误。要形成自觉的、科学的、先进的信仰,需要自觉地以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人类的全部科学和文明成果为基础,需要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理论或实践探索,努力总结、把握和反省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和生存发展方向。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伟光.新大众哲学:全2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