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期的市价与牌价

¥5.66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所属图书: 《徐建青集》

出版日期:2022-12

字      数: 1632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建国前期的市价与牌价[1]

在关于建国前期市场与商业史的研究中,有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解释,即:一方面人们承认这一时期国家在稳定市场、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其中有效地利用了市场机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另一方面,市场却在实际上趋于萎缩,直至主要商品市场被大部分关闭。那么问题是,既然利用市场对于经济建设是有成效的,为什么又很快取消了?已有的解释是多方面的,如计划经济的理论和目标体制,“一五”计划的实行,工农业生产发展不平衡与供求矛盾,等等。这些解释当然都是对的。但何以走到必须缩小或关闭市场,其中的机制是什么,还无法从中得出一个清晰的轮廓。

本文拟从市场运行及其成本的层面上,探讨这一时期国内商品市场的变迁。市场对于资源配置的作用,具体地说,是通过价格机制的变动来实现的。建国前期国内市场上存在两种性质的价格,即市价与牌价。市价与牌价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是这一时期市场机制运行的一个特殊形式。在这个时期,国家利用市场机制,即利用牌市价的变动,以牌价指导市价,以达到掌握市场供求、稳定物价、调控生产的宏观目的。但市场是一把“双刃剑”。有效地利用市场促进了这一时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而最终导致市场萎缩关闭的,除了其他种种因素之外,也还有市场本身的因素,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可能是更为直接的、决定性的因素。本文仅以粮食和花纱布两类商品为典型,考察市价与牌价两种价格的变动关系,及其对这一时期经济制度变迁的影响。本文只是对问题的一个方面的探讨,尚待学界评论。

一 建国前期的两种价格——市价与牌价

建国初期实行的是自由市场制度。以后随着国家计划的制订和计划指导的加强又产生了以国营商业为代表、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的计划市场。在一个时期中,这两种市场并存,并由此决定了两种性质的价格——市价与牌价的并存。

市价是自由市场的成交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变动形成的。私营商业(包括其他非公营商业)就是通过市价这个晴雨表来判断市场动态,并推测国营商业的政策变化趋向,从而决定自己的市场行为。在私营商业仍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情况下,市价是左右市场的一个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农村市场上。与牌价相比,市价对于市场变动的反应更敏锐、更灵活,因而也更能反映市场的实际状况(排除投机因素)。

牌价是国营商业执行的、用挂牌方式公布的国家计划价格。牌价最初是在解放区的公营商业中产生的,当时挂牌的目的是制约解放区的私营商业,控制解放区的物价形势。建国后,在原解放区公营商业及没收官僚资本商业的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国营商业。国营商业继续通过牌价的制定与调整,来领导市价,掌握和引导变幻不定的市场形势。关于是否有必要制定国营商业的牌价,当时曾有不同意见,有人曾提出不要牌价的建议,[2]但这种意见遭到了批评。可以说,在当时,牌价是一个武器,国家正是通过制定牌价来贯彻一定时期的政策,通过牌价变动来达到一定的整顿和治理目标,调整各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因而从实质上说,牌价是各个时期国家价格政策的体现。

建国前期国家价格政策的基本原则是照顾生产者、贩运者、消费者三方面的利益,促进生产和流通。通过物价变动,一方面调整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与私营商业的关系;另一方面,根据国家计划目标,调整社会生产结构,调节各种产品的供求。牌价包括工农业产品收购和销售牌价,销售牌价又有批发牌价、零售牌价等,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各种差价和比价,主要有批零差价、地区差价、季节差价、进销差价、农产品交换比价、工农业产品交换比价等。

鉴于牌价的领导市场的作用,牌价的制定就非常重要。如何确定牌价,这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起初,牌价只是根据市场形势,按照一定的政策目标,在市价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但是,仅仅根据市价变动来调整牌价显然是被动的,而且也不能达到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目的。在具体执行中,上上下下各方面产生了很多意见。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徐建青.徐建青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