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统购、棉布统购统销政策与手工棉纺织业

¥4.16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所属图书: 《徐建青集》

出版日期:2022-12

字      数: 1210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棉花统购、棉布统购统销政策与手工棉纺织业

1954年9月开始实行的棉花统购和棉布统购统销,对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手工棉纺织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实现统购统销的目的,一是要保证城市机器纺织工业的棉花原料供应,这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需要;二是要在当时棉布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保证城乡居民,主要是城市居民消费的基本需求。统购统销的实施,保证了当时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但国家垄断购销的结果,也就根本改变了原有的生产组织制度,以及市场运行规则和习惯,特别是根本改变了原有农村经济结构,是对原有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路径的重大冲击。统购统销实施的最终成效,应该说基本达到了国家的预期目的。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在国家和农民之间,二者关系并非十分和谐,这种状况对统购统销政策实施必然造成影响。其实际成效,一方面取决于国家管理的松紧,另一方面取决于农民的接受程度。就本文所涉及的这个时期来说,一方面是国家的严格管控,另一方面是城乡手工棉纺织从业者在利益面前的选择。在这种博弈关系中,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国家在基本原则不变的条件下,也不得不因时因地对政策进行一些调整。这个时期的手工棉纺织业就是在国家政策的严格管理和不断调整下生存下来,在改革开放以后得以复兴,在一些集中产地,重新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以及外向型经济的组成部分。

关于棉花统购与棉布统购统销问题,以往研究不多。[1]本文考察1954—1965年的棉花统购、棉布统购统销与手工棉纺织业生产与流通管理有关政策的变化过程,及其对行业生产特别是农村手工棉纺织生产的影响。

棉花统购和棉布统购统销是一场重大的制度变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如何对待当时在城乡经济中仍占重要地位的手工棉纺织业。我国的手工棉纺织业历来是最大的传统产业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手工棉布(包括土布)仍占全国棉布产量的25%左右。[2]据不完全统计,在城镇,约有铁木机18万余台(木机数量更多),每年可织布2000万匹以上。[3]在广大农村,更是广泛分布着农民的家庭棉纺织业。在这种情况下实行统购统销,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主要有:

(1)城镇、乡村中原有个体纺织户的生产(就业)问题。

(2)广大农村中的农民兼业纺织生产,以及棉花收购中对棉农的留棉问题。

(3)私营棉花、棉布(土布)经销商(包括批发商和零售商)的转业问题。

(4)土布市场的管理问题。

其中,随着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私营经销商问题基本可以得到解决。城镇个体纺织户利用机纱生产,政府通过控制棉纱原料来源(1951年1月已对棉纱实行统购统销),其生产也处于可控的范围内。最难以控制、不易解决的,是农村中的广大农民纺织(包括专业和兼业,集体生产和家庭生产),以及土布市场的管理问题。其原因: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徐建青.徐建青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