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变迁及其路径逻辑

¥2.73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所属图书: 《徐建青集》

出版日期:2022-12

字      数: 8113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新中国60年农村商品流通体制变迁及其路径逻辑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商品流通体制的变迁过程,以改革开放为标志,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以市场调节为主向计划管理体制转变的过程,简言之是“关”的过程;第二个阶段则是相反,是从计划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也就是“开”的过程。对这两个基本过程,学界早已耳熟能详。但是,当仔细梳理这两个过程时,我们惊奇地发现,后一个“开”的过程,与之前的“关”的过程,在路径顺序上竟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诸多思考,即在农村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上,有其内在的逻辑。因此,对变迁过程进行回顾与探讨,很有必要。

一 20世纪50年代以后农村商品流通从市场调节走向计划管理

(一)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政府采取了鼓励城乡物资交流、扩大商品流通、活跃经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基本点,就是利用市场机制,调节社会资源配置,使有限的财力物力投向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的事业。因此,从1949年到1952年,仅用了三年时间,就达到并超过了预期目标,经济恢复速度之快,令世人瞩目。

(二)1953年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此后,中国经济开始从市场走向计划。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大规模增长,引起市场上物资全面短缺。在生产能力有限、物资供求短期内难以平衡、市场机制与计划管理发生矛盾冲突的情况下,为了保证“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政府在体制上进行了一系列变革,通过加强国家控制,来调节资源分配。从农村商品流通方面来说,首先就是对主要农副产品实行国家垄断购销,并由此开始,直至基本关闭农村商品自由市场。从时间表来说,这个最终结果的实现,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被设计好了的(甚至可以说,这并不是最初所设想要达到的结果)。但是,大方向一旦确定,走上了这样一条路,后来的步骤就是被形势一步一步推着走,不得不为之的事情了。也就是说,实际经济运行推动着制度变革的过程。

1.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包括统一收购、预购派购)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徐建青.徐建青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