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万邦求一统

¥5.42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2-10

字      数: 12395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一节 协和万邦求一统

“协和万邦”出自《尚书·尧典》首段,意思是说团结好各个部落。[1]这种团结是超越了一国或一域范围的大团结。那怎么实现团结的呢?这涉及天下秩序的构建、具体制度的创设,以及文化意识的树立等三个层面。

首先,就天下秩序的构建而言,主要是天下一统的奠定和华夷秩序的建构。天下一统既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也是天人合一观的秩序化延伸,即政权合法性的建立、民生治理的改善以及和合的对外关系制度。华夷秩序根本上是一种中华民族共同体制度,正如钱穆所言,“中国人的民族观念,其内里常包有极深厚的文化意义。能接受中国文化的,中国人常愿一视同仁,胞以为怀。”[2]

其次,就具体制度的创设而言,天下秩序一旦形成,就奠定了往后协和万邦的制度基石。“协和万邦”的实现,除天下秩序与华夷秩序的构建外,还需要一种交换机制、安全机制和权威机制来运行。[3]比如非经济性的朝贡贸易、册封赐印等机制将这和合的文化秩序进一步制度化、象征化和法律化。

最后,在文化意识层面,协和万邦的运行依赖于文化上的潜在维持。广德附远命题本来指的是国体意义上的民本价值理念,这一理念可以推向外部世界及至普遍。国家治则四邻贺的命题则是指国与国之间会相互影响,和平才是国际秩序的前提。

总之,这些命题揭示出了“协和万邦”的制度化团结的功能和意义,这可以说是中国古典社会学的重要特色,即乐群/平天下的制度化团结。我们知道,西方社会学是应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而产生的,社会学这个概念的创始人孔德为此强调社会静力学,往后涂尔干在社会建设的意义上强调了从失范走向团结,韦伯则在人际类型学的意义上强调了社会纽带的结合体作用,马克思更是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可见,“协和万邦”这一组命题是可以与现代社会学命题进行对话与对接的。

(何健)

一 天下一统

司马迁曾引《周易》之言“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意在论证六家均以“天下”为重要论题。[4]由此可见,天下观念从先秦时期就开始成为一种整合性理念。

(一)“天下一统”命题的出处与含义

《史记》记述吕不韦游说秦王统一天下时提出了“天下一统”命题:

昔者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5]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景天魁,高和荣,王处辉,刘少杰,杨善民,邓万春,何健.中国社会学史.第二卷,群学制度化:全2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