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的道路

¥5.09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出版日期:2017-05

字      数: 1000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艰苦的道路

我是从事俄苏文学研究的。当过报刊编辑,译过一些文学作品,写过几本专著,另外作为美术爱好者还为国内外历史文化人物画过一些肖像。这一切和我生长的环境、我受过的教育、从事的工作和党的培养,有直接的关系。

回顾自己走过的90年路程——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展现在眼前。

生活照(2009年12月1日)

哈尔滨——我的摇篮

感谢苍天厚爱,让我在朔风凛冽的东北,而且是早冬季节,来到人世。我对自己的故乡和出生的时令,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依恋。虽然从我记事起,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十几年中饱尝的是家乡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的辛酸、民族的灾难和家庭的屈辱,但今天回忆起来,哈尔滨在我的脑海里留下更多的是美好的时光。

我记忆中的哈尔滨是一座情调迥异、充满诗情的城市。雪花雾凇、白云晚霞、起伏的街道、绿荫的院落、满街的花香、浩浩荡荡的江水、傍晚远飞的雁群、节日教堂的钟声、俏丽多姿的建筑物,特别是憨厚勤劳的居民和他们对未来的憧憬,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我的人生意识与审美观念。

我1926年出生,1933年进入一所教会学校(哈尔滨市基督教青年会)读了10年书。同学中有很多民族的孩子——波兰人、乌克兰人、爱沙尼亚人、立陶宛人、犹太人、朝鲜人、中国人等等,以俄罗斯人居多。大家通用的语言是俄语。老师主要是俄侨,用俄语讲课。

老师的作用不可低估。那时,语文课讲授的就是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充满对奴隶制的反抗,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弱者的关爱,对民主的向往,对美的追求。老师授课,声情并茂,把小说中的情节讲得活灵活现。我常常被老师那具有磁性的声音深深的感染。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周溯源,赵剑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卷、文哲学部卷:全2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