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凝聚状况评估

¥2.48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04

字      数: 7371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二节 中国社会凝聚状况评估

社会凝聚是社会质量理论用以考察社会质量的第二个维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转变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广泛性置于新的高度,这意味着一个高质量的社会不仅要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还要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使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紧密、互动频繁,使社会成员享有一套共同的价值观念,避免社会分裂等现象及其不良后果。而社会凝聚强调集体认同感,致力于使社会成员享有一致的价值观念、遵循共同的社会规范,从而有助于促进社会整合与社会团结。社会凝聚的测量分为社会信任、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和国家认同三个维度。

一 社会信任水平

(一)人际信任

就人际信任的总体情况来看,一方面,2021年我国社会的人际信任水平(6.69分)较2019年(6.33分)有所增加,且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愿意相信陌生人的善意增加了”的受访者占比为31%,认为没变化的受访者占比为52.9%,认为减少了的受访者占比有16.1%,其反映了社会建设的进步和社会凝聚力的提升。不过,社会信任的整体水平依然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

就人际信任状况的城乡差异而言,乡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平均信任水平差异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城乡居民的人际信任水平趋于一致。就地区差异而言,全国六大区域按照平均人际信任水平分值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华东地区(6.88分)、西南地区(6.83分)、东北地区(6.62分)、华北地区(6.59分)、中南地区(6.58分)、西北地区(6.30分),排名前二的华东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平均人际信任水平与后面的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就代际层面的差异而言,我国代际群体的平均人际信任水平呈现出两端高、中间低的“U”形分布特征:平均人际信任水平排名前三的代际群体分别为“50后”(6.87分)、“90后”(6.72分)和“60后”(6.66分);平均人际信任水平分值最低的则是“70后”,为6.58分。就职业层面来看,不同职业群体按平均人际信任水平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机构负责人”(7.42分)、“办事人员”(7.04分)、“专业技术人员”(6.97分)、“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6.71分)、“商业工作人员”(6.70分)、“服务业工作人员”(6.56分)和“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6.49分)。可以看出,从事一线生产劳动和服务工作的“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服务业工作人员”以及“生产工人、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平均信任水平较低。职业阶层较高的“机构负责人”“办事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则拥有较高的平均人际信任水平。就受教育程度层面来看,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受访者的平均人际信任水平最高,为6.94分;其余受教育程度按平均人际信任水平排列依次为专科学历(6.90分),高中、中专和技校学历(6.64分),初中及以下学历(6.63分)。可以看出,受教育程度与受访者的平均人际信任水平基本呈现正相关关系,即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往往拥有更高的平均人际信任水平。就收入层面来看,将受访者的收入等级按平均人际信任水平排列依次为“中高收入群体”(6.82分)、“高收入群体”(6.81分)、“中间收入群体”(6.64分)、“中低收入群体”(6.61分)、“低收入群体”(6.58分)。可以看出,中间收入及以下的受访者的平均人际信任水平较低。

(二)制度信任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邹宇春,李炜,任莉颖,崔岩,林红,田志鹏.当代中国社会质量报告.第三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