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基本思想

¥3.38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04

字      数: 1231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新思想、新理论,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体系,如何能够在中国扎根,适应中国革命实践,这就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不仅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要与中国的国情、具体实践相结合,同样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表达上要形成一种“中国化”的话语表达范式,以便让更广泛的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话语,而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的“引用”。在形式上,马克思主义原有的理论话语要转换为中国的民族化的话语,实现马克思主义话语的通俗易懂,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共产党人在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不同时期,在马克思主义话语创新和发展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经过话语引入、重塑与转换等过程[1],逐渐构建起根植中国实践、凸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实践话语、制度话语和文化话语上的创新本领,说到底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能力。[2]

一 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贡献

新民主主义时期主要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这28年。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担负着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大历史任务。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面临着三座大山,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而这三座大山中的任何一个,都需要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与其进行斗争。在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斗争中,逐渐形成了以“革命”为主题的新民主主义话语体系。从本质上来讲,新民主主义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将马克思主义话语经由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相结合,进行话语表达和价值输出,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这些话语指导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将革命进行到底。试想,如果没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如果没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牵线搭桥”,也不会有今天马克思主义话语的蓬勃发展。

(一)紧抓话语内容建设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最终走向成功的艰难曲折之路。中国共产党的幼年时期(主要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之前这一段时间),由于党内存在“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党内话语建设过于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原有理论话语的翻译传播或转述传播,主流话语内容建设严重不足。但中国共产党党内仍然有一些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挽救了党,并且总结经验和教训,联系中国实际,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话语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当数毛泽东。毛泽东在这一时期就曾发表过多篇文章,这些文章都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比如1925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8年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30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这些著作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话语发展的集中体现。由此产生了诸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经典革命话语,这既是根据中国革命实践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亦是对理论话语表达生活化、通俗化的典范。遵义会议召开后,在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之下,中国共产党人逐渐在政治上走向成熟,并且将党内的主流话语引向了更加符合革命发展需要的轨道上来。在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下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从如何研究战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围剿”和“反围剿”以及战略防御五个部分,总结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进一步发展了革命话语。由此分析产生了诸如“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3]等革命话语。此类的著作在这一时期十分丰富,比如《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都对新民主主义时期的革命话语内容进行了创新发展。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同时也标志着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群的形成。新民主主义时期的话语内容建设具体表现为:一是系统地总结党领导中国革命特别是全民族抗日战争以来的历史经验;二是系统阐述了党内“左”的和右的错误的思想根源;三是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性质和前途;四是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五是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目标;六是详细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联系。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郝苏君.文化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