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中的作用

¥1.91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04

字      数: 6904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三节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中的作用

考虑新时代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具体作用与表现,就要认清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丰富文化思想资源的国度,如何能够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文化的领导力量并且指导当前的中国发展,或者说,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产于西方的思想文化,如何能够被接受、认可且最终成为中国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之间有着诸多契合之处。张岱年认为,从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和社会理想四个方面来看,中国哲学的一些基本倾向与马克思主义有相同之处。[1]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实践理性的相通、社会理想的契合以及价值目标的接近。[2]总之,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之间的相通和契合,学者们有着共同的认知。也进一步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扎根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必然,其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完美结合并孕育出新的文化形式,也正是因为二者有着文化精神上的相通之处。中国本土文化强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扎根的基础,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文化发展必定要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最直接的作用和表现则体现在中华文化立场的坚守从整体上增强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的体现主要从文化精神、文化能力和文化道路的立场坚守三方面来体现。[3]文化精神的坚守,激活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民族情怀;文化能力的提升,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文化话语资本;文化道路的坚守,彰显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制度优势。与此同时,在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之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其内涵一方面强调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另一方面说明这种文化立场的坚守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回归传统文化,或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的表现,而是强调要彰显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树立文化主体意识,进而强化并彰显话语体系的主体意识。[4]

一 文化精神激活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民族情怀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郝苏君.文化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