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中坚定文化自信的紧迫性

¥1.48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04

字      数: 534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中坚定文化自信的紧迫性

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是十分必要的。众所周知,美国没有设置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但是美国学生对美国的价值观非常认同。美国人是从学术中讲的,他们开的课程中会有《西方文明史》《宗教史》《西方政治制度史》等,从历史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价值观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地意识到历史逻辑的重要性,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并没有直接讲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而是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来的,而是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华文明五千年,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是从这个过程走过来的,如果这样去讲思政课,更能够令学生信服。历史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话语权,历史的话语权是最重要的话语权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类似的隔阂要以文明的交流、交融来化解。在德国克鲁博基金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我们相隔开来的不是万水千山,而是认知上的差异。我们中国古代也有经典,《新白娘子传奇》里面“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说的就是我们无缘,这个就是认知的差异。有认知的隔阂和差异,坐在对面我们都当不了朋友。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文化的交流交融,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分重要,他用非常通俗、漂亮的话语讲出了深刻的道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必然要求”。[1]因而,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历史话语权提升中十分重要。

一 厚实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文化根基的需要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郝苏君.文化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