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核心

¥1.93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04

字      数: 6997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一节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核心

资本主义话语体系和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不同之处,关键就在于主导的意识形态不同。马克思主义是主导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意识形态,是话语体系的核心。当然,在话语体系构建之中强调其意识形态属性,并不是“泛意识形态”,而是强调所构建话语体系所处的核心政治立场。从政权功能的角度来看,意识形态将“自己利益”说成“普遍利益”,以便维护其意识形态权威、权力和能力。[1]

托拉西最早提出“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并把其作为一门学说,即“观念学”。在托拉西那里,“意识形态”既有着理论和哲学认识论上的意义,也有实践的意义。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1807)中“高贵的意识”和“卑贱的意识”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虽然二者并未直接谈到“意识形态”这个词,但他们的研究中却体现了对意识形态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创新,并且都触及了意识形式与异化的内在关联。[2]而将意识形态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则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将意识形态看作一个总体性的概念,它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等具体的意识形式,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的产物,它的载体是语言,一定的意识形态总是借助一定的术语来表达自己。[3]列宁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对意识形态概念做了创造性的演绎。列宁认为,意识形态就是阶级意识,总是借以表达某个阶级的利益、情感和认识的方式。无产阶级负有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的意识包含了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因此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和科学三者是完全可以统一的,这也就间接地否定了把意识形态和科学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

一 意识形态的多维分析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郝苏君.文化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