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异质性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影响

¥2.75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04

字      数: 9861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三节 中西文化异质性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影响

中西文化异质性的表现,一是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改造自然,以便求得自身的生存发展。而中国文化这种特色以“天人合一”的命题表述出来。[1]例如,庄子就主张和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精神境界。二是中国文化贵和谐,尚中道,注重和谐与统一,而西方文化则注重分别和对抗。中国文化的“贵和”往往与“尚中”联系在一起。《中庸》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到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要通过持中原则,体认并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天道之间的和谐平衡。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与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和人文主义有本质区别。中国传统文化更倾向于重群体轻个人,是家庭本位,强调个人的义务以及道德人格的独立。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本位,主张个人利益高于一切,更加强调“天赋人权”。因而中西所强调的“人本主义”不能混为一谈。

在看到中西文化异质性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文化未来发展方向以及世界经济发展对话语体系构建的现实需求。也就是说,世界发展需要具有世界性贡献的文化及话语体系,而不是图一己之私的文化和话语体系。钱穆先生遗稿讲道:“以过去世界文化之兴衰大略言之,西方文化一衰则不易再兴,而中国文化则屡仆屡起,故能绵延数千年不断。这可说,因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自古以来即能注意到不违背天,不违背自然,且又能与天命自然融合一体。我以为此下世界文化之归趋,恐必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宗主。”[2]在钱穆先生看来,“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归宿,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的最大贡献。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世界性的,中国文化有其世界性的贡献,二者之结合是对世界话语体系的丰富和创新,完成了马克思主义话语在中国的实践,形成了与中国实践、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话语群,成为构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重要资源。

一 中西文化异质性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不利影响

“文明冲突”更多的是强调文化之间的异质性所导致的冲突。不可否认,文化异质性对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郝苏君.文化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