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中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性

¥1.42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04

字      数: 5154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中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性

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核心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进行构建。这其中便指明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趋势,即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如何立足中国而面向世界,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当前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现状和形势来看,文明交流互鉴或可作为构建的一种重要途径。“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1]也就是说,话语的产生始于交往的需要,而交往又进一步使话语不断发展,产生更为契合交往的话语体系。从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整体性上来讲,文明交流互鉴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交流互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这种要求推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另一方面,交流互鉴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推向世界话语体系之中,进一步增强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这种话语权既有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体现,也有国际话语权的综合体现。对于未来中国发展而言,文明交流互鉴是一种话语权领域的开拓,也是话语体系面向世界的必然。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了话语的自身发展动力,也为世界话语增添了更为亮丽的时代风采。

一 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本质需要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郝苏君.文化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