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鉴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提升的作用

¥2.12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04

字      数: 7666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三节 文明交流互鉴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提升的作用

提炼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是文明交流互鉴与发展的基础。文化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通过文化的交流互鉴,首先让世界了解中国,不要对中国存在“偏见”,偏见往往是因为不了解而产生的。交往交流,可以加深彼此间的沟通、理解和了解,话语体系的构建能够基于这种互惠互利的友好文化氛围之中进行,最终所形成的话语体系也必将是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而服务的。当前,文明交流互鉴对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文化交往交流中扩大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影响力;二是在文化互鉴融合中增强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吸引力;三是在文化创新发展中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凝聚力。

一 在文化交往交流中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影响力

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交往交流,中国文化的开放性是其发展的推动力。文化交往是一个国家、民族进行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交往打通了一个国家、民族与世界文明的联系。虽然语言、文字存在差异,但最初的文化交往交流可以通过“符号”来实现,“符号是人所特有的,人借助符号,就能达到对于对象的客观理解”[1]。符号承载了人的认识和价值观念,它有一定的物质可感知或外观性,因而,它可以成为一种媒介。最初的文化交往便是借助符号来寻求文化彼此间的感知、理解、认可以至于认同。符号的文化价值传播有限,还要借助语言来实现进一步的价值补充和完善,因而,进一步的文化交往交流,是在语言的进一步“助攻”下实现的。可以说,符号和语言成为文化交往的两大必备要素。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价值传播,要避免意识形态上与西方的正面“对立”,就必须借助文化交往的手段来实现价值传播。而文化交往中则要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内容在有象征性的符号和代表性的话语中渗入,这种渗入应是“润物细无声”的,不能死板、刻意,否则会产生只注重表面而忽视本质的现象。因而要做到真正的实质性“耦合”,就必须处理好话语体系与文化符号和语言的关系。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郝苏君.文化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