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路径探索

¥4.51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04

字      数: 16188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第三节 文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路径探索

中国之所以能够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成功地将社会主义实践引向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上来,正是因为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根基和价值补充。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核心内容,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诸多精髓之处不谋而合。共产主义在中国古代早有之思想,如洪秀全太平天国的农业社会主义,康有为《大同书》中“大同思想”则是共产主义的一种初步设想。虽然只能算为“空想社会主义”,但足以体现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其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诸多地方可以找到契合点。在前期所做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实证研究中,得出相关结论,即政治学习与内化、文化传承与整合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直接的促进作用,社会传播、社会环境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有间接的促进作用。[1]这表明,对于主流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其构建离不开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离不开对社会传播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完善,同时要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共同构建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

一 “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之基

“基”是强调话语体系构建的基础。话语体系是由话语和话语群所构成的,而话语又是从理论而来的。理论又从何而来,它是对人类实践活动和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行总结、概括,不断抽象和升华出来的精华。文化作为一种扎根于人之深处的存在,其潜在影响着每一个人的“三观”和行为。传统文化之中的优秀和精华,尤其是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且产生共鸣的理论内容,都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需要吸收和发展的话语。如果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大理论品质,那么丰富马克思主义话语内容,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表达形式则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重要路径。

话语的背后是理论,而在理论的背后是意识形态,一种话语想要具有影响力、感召力和主导力,就必须构建能够解释实践、现实、经验和重大问题的理论,以这种理论为基础,构建核心话语和话语体系。[2]以往,中国的话语深受西方理论影响,例如,在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多以推崇和运用西方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而这种对西方理论的依赖是中国各学科在建立初期所必然经历的阶段,然而这些简单借鉴西方理论的做法已经不能满足中国当前的发展状况和需求。西方国家之所以长期以来在国际上占据话语的主导地位,正是因为他们自身有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来支撑他们的话语,所以西方国家在国际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获得话语主导地位,为他们自身的利益服务。因而,要构建一套能够解释中国现象、问题的话语体系,首先就要构建中国自己的理论体系。说到底,只有中国理论“立”起来了,话语才能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从而能够突破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总体上看,中国当前的话语体系构建是以人民为主体,旨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因此,“人民”应该是话语体系构建的核心概念之一,理论创新发展也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一个民族、国家,只有对自身的历史传统文化有底气、有自信,才能创造出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原创性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因而,坚定文化自信,既是一种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文化语境体现,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场的体现,是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当代需要。“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是这个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立场的时代之声。

一是坚定文化自信是“以人民为中心”立场的体现,符合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宗旨。人民性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性。如果不能为人民服务,便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没有人民支持的话语体系,便也没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考虑“以人民为中心”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中的体现,最主要最根本的是立足中国实践、扎根中国文化之中的马克思主义,其话语体系构建所要反映的是人民的需求,是人民对现阶段话语所反映的精神思想和价值观念的需求。是否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衡量一种话语体系是否构建成功的关键。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本身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因而是人民群众所需要的理论,但人民需求并不代表它就能被接受,被接受需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其话语的大众化转换是重要一步。话语背后包含理论,话语创新也蕴含着理论上的创新。人民是实践的主体,人民创造着历史,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激活话语体系理论创新源泉的基础。人是文化性的,要创新理论,需要人的实践,需要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作为文化性的人,如果不能对自身所处文化有自豪感和归属感,则不能游刃有余地完成理论创新,其理论发展也会相对滞后,因而,对自身文化的自信,是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重要语境。中国经历了文化自卑、文化自尊到现在的文化自信,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其自信的根基是深厚的,需要进一步通过各种实践来挖掘,突破各种障碍,在国际上大放光彩,带动对主流文化起引领作用的马克思主义话语走向世界舞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本质需要,从人民立场出发的文化、话语体系,从来都是历史发展所需要的,也必将成为在世界话语体系中获得核心地位的话语体系。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郝苏君.文化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