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与伦理变迁”如何成为理论问题和实践难题?

¥3.02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04

字      数: 10397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四 “社会转型与伦理变迁”如何成为理论问题和实践难题?

如果从空间距离来说,“社会转型与伦理变迁”对于正在经历这种变迁的中国人而言,作为问题的“社会转型和伦理变迁”无疑是当代中国伦理学的重要理论任务,因为对中国伦理学理论工作者而言,它具有切近性,相反,西方近代开始的现代化运动以及由此引发的伦理变迁则具有空间隔离性,西方人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感知着、探讨着与我们相似的问题。

对当代中国伦理学研究的理性检视,乃是对学术界对“社会转型与伦理变迁”问题之认知、把握过程的反思性回顾。一如中国的改革开放那样,中国当代伦理学也经历了不断修正、矫正、完善和发展的复杂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理论成果,它充分体现在三个层面,即辩护、反思与建构的伦理学嵌入生活世界的方式。

每一时代的人们都在造成着道德问题,也都殚精竭虑地在解决着这些问题。然而无论从理论研究的层次还是从日常思维的角度看,人们常常过于怀念或崇敬别一时代的品德而悲观于自己时代的道德问题。事实上,没有无道德问题的时代,也没有无品德的社会。关键在于,如何厘定特定时代之基础性的、根本性的和全局性的道德问题。考察这些问题的现状、性质、所起作用的方式以及对好生活的影响。伦理学以政坛、讲坛和论坛的形式发挥着属于其自身的社会功能。基于伦理学发挥社会功能的三种方式,立足于当下社会现实、借鉴传统伦理资源、指明伦理发展的可能形态,无疑是中国伦理学的一个理论任务。

(一)辩护与批判:政坛伦理学的合法性

一如伦理道德在任一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和精神状态那样,伦理学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发挥着它的辩护、教化、批判和预设功能。伦理道德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但其核心内容却是两项:德性与规范。规范是正当行为的规范化形式,而德性则是“主观意志的法”。无论是何种形式,伦理道德均要通过个体的善良意志和实践理性来“劝导”意志,以获得幸福或行为的正当性。规范个体行为的正当性要求,既来自自身,也来自他者,更来自政府。任何一个时代从未轻视过对个体的“劝导”工作,政府会像制定法律那样创设伦理规范,以规约人们的意志和行动,使之朝着它所希望的方向发展。政府倡导某种伦理范型可能以使民众过一种好生活、一种值得过的生活的名义而推行它,但直接动因则是进行有效的社会治理。以政府的名义践行的伦理道德规范通常有两种生成方式,一种是由政府组织而由所谓的“伦理学工作者”编纂的伦理规范体系,此种伦理体系可能考虑个人完善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但主要是顾及政府的“偏好”,无论是内容安排、结构设计还是措辞技巧都以政府的可接受性为基础。作为意识形态之伦理道德体系之另一种生成方式是,由所谓圣贤所创造的伦理学说,以及受这些学说影响而形成的日常道德思维和道德生活实践,例如儒家伦理。儒家伦理初创之时并无为权力者集团服务从而成为意识形态的意图,然而一经被权力者集团纳入到他们的支配逻辑,圣贤们所创造的伦理学说就会按照意识形态的轨迹发展下去。经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运动,儒家伦理成为支撑人们日常生活的价值基础,同时也变成了权力集团进行社会教化的重要武器。任一种伦理道德一经成为意识形态便会陷入两难境地:既要顾及生活实践的可能性和民众的接受性,还要考虑对支配活动而言的有效性。而支配的逻辑与生活的逻辑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运行逻辑。意识形态化的伦理与真实生活之间可能有三种组合方式:基本匹配、基本无关、意识形态伦理替代生活伦理。在实际的生活中,这三种情况可能都会出现。如果将三种情况进行价值排序,其间呈现价值递减。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晏辉.社会转型与伦理变迁的哲学批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