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与伦理变迁之社会哲学原理的一般规定

¥5.95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04

字      数: 20457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一 社会转型与伦理变迁之社会哲学原理的一般规定

人们从来不缺少对社会的感知、认知、体验和判断,因为人们始终生活在社会之中,离开了社会的人就如同离开了水的鱼儿,一刻也不能存活。但真正细究起来,究竟什么是社会,为什么人只能生活在社会之中,那么个别人就会无语,一些人就陷入沉思,而另一些人就会试图给出定义。总之,对于什么是社会、什么是好社会,人们要么没有答案,要么各有各的答案。从事理论研究的人要在日常感知、日常意识和日常知识基础上,试图给出本质性的定义,而能够给出充满逻辑性且用抽象概念表述的定义的方式,似乎只有社会学和社会哲学,虽然其他科学也都直接和间接地涉及社会或论述到社会,但并不关注社会的本质,更不会去发掘社会结构变迁的内在机理及其人类学和伦理学意义。而对于社会学特别是社会哲学来说,揭示社会结构的原初性根据、呈现社会结构变迁的内在机理、指明一种好的社会结构,正是社会哲学的任务。

(一)语义学或语言哲学视阈中的“社会”

“社”。甲骨卜辞以“土”为“社”,战国时加“示”成为“社”。“社”本义指土地神,又指祭祀土地神,由此引申指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或地方。周代以二十五家为“社”,故而“社”也引申为一种基层行政单位,后还引申指某种从事共同活动的集体组织,现代也指某些机构。(1)会意。从示从土。土亦声。社土同字。本义:土地神。(2)同本义。社,地主也。(《说文》共工之子 句龙为社神。)《春秋传》社,土也。《论衡·顺鼓》以社以方。《诗·小雅·甫田》。传:“社,后土也。”命民社。《礼记·月令·仲春》。注:“社,后土也。”故社,祭社也。《荀子·礼论》。注:“社,土神。”故祀以为社。(《国语·鲁语上》)注:“社,后土之神也。”不谓之“土”何?封土为社,故变名谓之“社”,利于众土也。(《白虎通·社稷》)(3)又社者,土地之神也。后土为社。(《左传·昭公二十九年》)(4)又如:社伯(城隍神);社鼠(原指土地庙中的老鼠,后用来比喻仗势作恶的坏人);社长(即社神,土地);社主(古谓社稷之神;古谓土地神的神主);社鬼(即“社公”。古称土地神);社神(古代称土地神);社稷神(即“土地神”、“谷神”);社公(旧称土地神)。(5)土地之神的神主。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书·甘誓》)。(6)祭祀社神之所。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宋·辛弃疾《西江月》)。(7)又如:社稷坛(旧时帝王祭土神谷神之所)。(8)台湾高山族的基层社会组织[commune]。史书上称“土社”、“番社”,每社自八九户至几百户不等,头目多由群众选举,少数世袭。(9)集体性组织;团体 [society]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张溥《五人墓碑记》)。(10)又如:社友(同社之人);社家(内行人);社陌(社会,社团);社条(社团组织制定的条例)。(11)社日,祭祀社神的日子,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2)又如:春社;秋社。(13)机构。(14)为他人办理某种业务的机构。如:广告社。(15)政府的一个部门或行政单位。

从“社”的字源学和语义学考证,乃有二义,其他含义均由此二义引出。其一,土地神。在农业社会,土地是人们进行生产、交往和生活的基础,也是一切生物生存、生长的源泉,构成了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有生命存在物的本体性条件和环境。惟其土地具有本体性地位,人们才把土或土地视为神,或由某种最高的神秘力量主宰着土地。“土地神”、“社神”既是对土地之本体地位的承认、确认、敬重和敬拜,也是一种试图与土地亲和一体的努力。当把这种敬拜和亲和变成一种集体行动时,“社”的第二个含义就具备了。其二,日子、地方和集体。日子和地方表示的是祭拜或祭祀土地神、社神的时间和空间,虽然具有变动性和流动性,但基本上是固定的,即祭祀或祭拜土地神的日子和地方。这是“社”的时空结构。这里的关键是“集体”,是一定数量的个体为着一个目的或目标进行的集体行动,其集体行动的逻辑就是共同的祭祀行为,借此行为以表达对土地的亲和之感、敬拜之意,以获得土地供给人类的本体性安全和生活来源。从“社”的两层含义可以进一步推论出“社”的性质,这就是它的“公共性”,它发生在家庭、家族的自然边界之外,无论是祭拜的日子和祭拜的地点,都是在家庭劳作和家庭关系之外确定的;是家庭和家族之外的若干非同一个家庭成员组成的集体行动;目的或目标是共同的,祭祖和祭祀土地神具有极大的不同,不同家庭之间的祭祖无须统一的时间和空间,相反,社神和土地神是统一的,是一而不是多,它不会因为不同的家庭成员而变得因人而异,它是每个祭祀者之共同的对象。以此可以断定,“社”发生于家庭和国家之间,正是这一点,“社”,从最初的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含义而发展为现代意义上的单位、组织和结构。

会(拼音:huì,kuài),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未明,可能是积聚禾谷的意思,引申为聚合、会合。由此义引申为盟誓、聚会、相遇、符合,还引申出两个名词义:一是器盖儿;二是都会,即人口集散之所。又由相遇义引申为机会和副词义恰、适逢。由符合义引申为领悟、理解、能进行、熟悉或擅长,还引申为应当。读音“kuài”,主要用于由聚合义引申出的计算、总计义。作为会(kuài)的会(huì)一定是从会的本义引申出的“副词”。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晏辉.社会转型与伦理变迁的哲学批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