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理性与团结:社会转型与伦理变迁之社会哲学原理的精神面向

¥3.38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04

字      数: 11596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二 意志、理性与团结:社会转型与伦理变迁之社会哲学原理的精神面向

为实体性、生产性的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为非生产性的市场的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提供共同的精神支持与行动依据的是意志、理性和团结。这三个概念既是我们把握“社会哲学原理”的思维纽结,也是健康的、完善的社会得以运转的关键环节。任何一种形态的社会都不是本源性的,都是一定数量的个人在相互嵌入和在集体行动中形成的过程及其后果,是主体性的客体形态。而主体性内容才是逻辑上在先的元素,而这些元素中,意志、理性和团结乃是关键要素和环节。

必须在道德人格或人的基本情绪这个总体性概念中考察意志、理性和团结;它们不是孤立的人格要素,而是与其他要素相互嵌入在一起,共同决定一个人的思考与行动。在健康的意义上,一个个体如要正确思考和正当行动,就必须有健康的人格和稳定的情绪结构,而无论个体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的。我们就把这个道德人格和基本情绪结构称之为人的精神面向中的“元结构”。

(一)意志

意志属于这个“元结构”中的非理性部分,是将信仰和信念、情感和情绪联结到行动上的中间要素,是前行动结构中的最后一个主观成分。这些前行动结构要素,在一个具体的行动尚未发动之前是可以预先存在的,行动者也会时时处处地感受到这些主观或主体性要素的存在。然而,如果这些主体性要素不能对象化到行动中,要么变成积极的推动力量,要么变成滞阻行动的消极成分,那么它们就是毫无实践意义的纯想和纯念。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类所发动和完成的任何一次社会转型都是从改变人格结构或基本情绪结构开始的,亦即从改变原有的信仰和信念、情感和情绪、意志和理性开始的,然后将改变了的主体性要素对象化到行动中,通过行动再对象化到客体那里,继而形成新的社会结构及其运行方式。那么,由始自近代的现代化运动所开启的市场经济、市民社会过程,是如何基于变化了的人格结构和基本情绪结构而发生的呢?这些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结构及其运行方式又是如何将自身反身嵌入人的人格结构和基本情绪结构之中的呢?

意志,就其性质和作用而言,可以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动机,一种是意志力。每一个体都是一目的系统,而就这些目的的来源说,通常都是从人的存在状态及其展开方式而来的。目的是相对于自身的状态和状况而言的,是试图从某一状态转向另一种状态的内在趋向,是一种对已有状态的摆脱,因为它令设计目的者不满意,是对新状态的预先拥有,因为它是令目的设计者愉悦的状态。由于个体是一个集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于一体的需求者,因而也就有着各种目的,即同时存在着多种由此种状态转向别一种状态的内在倾向。但受时空限制,一个个体不可能在同一时空内实现各种目的、满足各种欲求,所以必须根据境遇将目的进行迫切性程度或重要性意义上的排序,我们就把在一个具体行动中需要优先加以满足的欲求、需要实现的目的称之为动机;动机是一个行动的直接意图,是被意识到了的目的;它是目的丛中必须优先给予考虑的、迫切的要求。当客观的目的变成主观的要素时就呈现为意图、意愿和意向,它是一种尚未展现出来的主体性力量。行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均由这种主体性力量给出。相对而言,由内在于主体的目的转换成意图、意愿或意向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困难的是如何将这些意图、意向变成现实的行动,通过行动实现目的和意图。这就需要行动者要有顽强的意志力将意图贯彻到行动的各个环节中,然后再将行动坚持到底。这种意志力就是实践理性。“在自然界中每一物件都是按照规律起作用。唯独有理性的东西有能力按照对规律的观念,也就是按照原则而行动,或者说,具有意志。既然规律见之于行动不然需要理性,所以意志也就是实践理性。如果理性完全无遗地规定了意志,那么,有理性东西那些被认作是客观必然的东西就是客观必然的行为,同时也就是主观必然的。也就是说,意志是这样一种能力,它只选择那种,理性在不受爱好影响的条件下,认为实践上是必然的东西,也就是,认为是善的东西。如若理性不能完全无遗地决定意志;如若意志还为主观条件,为与客观不相一致的某些动机所左右;总而言之,如若意志还不能自在地与理性完全符合,象在人身上所表现的那样,那么这些被认为是客观必然的行动,就是主观偶然的了。对客观规律来说,这样的意志的规定就是必要性。也就是说,客观规律对一个尚不彻底善良的意志的关系,被看作是一个有理性的东西的意志被一些理性的根据所决定,而这意志按其本性,并不必然地接受它们。”[1]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晏辉.社会转型与伦理变迁的哲学批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