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精神公共性:可能性及其限度

¥1.26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04

字      数: 4352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三 重建精神公共性:可能性及其限度

任何一个社会的人们都有精神,也都有精神生活,都期盼过一种对幸福有助益的精神生活。然而现代性语境下的人们,其精神以及精神生活都面临着诸多问题。建构一种相对和谐的精神生活,只有在历史所给定的限度内进行,重建工作才是可能的。

(一)在心灵之序与世界之序之间

一个健全的心灵应该具备足够的自组织能力和自我修复功能。它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模型或框架。从三要素说就理智(理法)、情感(体验)与欲望(能力);它们构成一个正立的三角形,理智为顶角,情感和欲望为两个底角。在三要素的模型中还有另一种解释,即康德式的:“所有的心灵能力或机能可以归结为三种不能再从一个共同根据推导出来的机能:认识能力、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和欲求能力。”[1]其中愉快与不愉快的情感作为一种判断力,也同样具有立法能力,它使人的知性向理性过渡得以可能。只有将三种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并保持其间的协调,才能使心灵足够完整和强大。而在健全和健康的意义上,心灵之序乃是四个要素的有机统一:信、知、情、意。缺失任何一个要素都会使心灵的其他要素无法运转。健全而有机的心灵会具备康德意义上的两种功能:建构性或规定性的,意在将特殊性规定在普遍性之下,其所欲求的是自然循以产生的规律;反思性或协调性的,意在将个别行动约束在普遍性之下,其所欲求的是万物应当循以产生的规律。前者是自然必然性,表现为自然规律;后者是自由必然性,表现为道德规律。而作为愉快与不愉快的情感的判断力则把自然规律和道德规律联结起来。当健全而健康的心灵被建构起来以后,心灵就会就会建构一种内外相互协调的秩序,这便是心灵之序。没有任何人能够拯救人自己的心灵,也没有任何神秘的力量可以救赎人的自我放逐。构建心灵之序当以修身为最根本,其次为可实践的四个具体环节,即正其心、诚其意、格物、格物在致知(智)。格物在致知(智),格物乃指向外与向内两个向度。向外者乃推究事物之理,以求事物道理;向内者乃格心中之私欲,以求尽性。只有到达当止之处,方有得(德)。“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心灵的这种自行调节的力量乃是知性、理性和判断力充分运用的后果。通过而立、不惑、耳顺、知天命,进达从心所欲不逾矩。进言之便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个体心灵之序对于个体的合理行动、健康生活具有原初性作用。健全而健康的心灵之序也为个体间的交往、交流提供了原初性的前提,因为只有相似乃至相同的心灵结构,才会在主体间产生共同感、共通感。个体的心灵之序以及主体间的共同感、共通感并不仅仅在个体内心活跃着,它们必须、也必然超出个体的界限而外化为公共的精神世界。为诸多个体共有的精神世界不是预先准备好的,它是由诸多个体基于公共感而共同构造的。这个公共的精神世界具有被构造性、被规定性,因而具有被给予性。然而,这个公共的精神世界并不是悬在半空中的,而是立于由物质欲望、物质世界构成的基地上,于是那个在个体那里曾经单纯的心灵会受到各种物质力量的侵蚀,甚或被污染。只要单纯的心灵不被完全泯灭,它就会顽强地以其自身的力量净化着那个曾是自己外化但却不听命于自己的世界,以使这个按照它自己的逻辑运行的世界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秩序。事实就是这样,心灵之序与世界之序既相和谐又相冲突,从而构成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

(二)从精神共同体到公共精神生活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晏辉.社会转型与伦理变迁的哲学批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