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转型”与“社会转型”的深度论证

¥1.05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04

字      数: 3595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一)“型”、“转型”与“社会转型”的深度论证

我们在“社会转型与伦理变迁的一般哲学批判”中,对“型”与“社会转型”已经作了初步的语义学和语言哲学分析,但更为深入的问题尚需进一步讨论。当我们把生物学和化学上的“型”、“构型”和“转型”这些概念迁移到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上来,其复杂性立刻就展现出来。将整个社会的结构性变迁定义为社会转型,那就必须优先确定,社会结构作为一个“型”是怎样一种样式。将社会结构视作“型”,有多个规定,其一,从原初性力量来说,它可以有主体性力量和客体性力量,前者是人的因素,后者是物的因素;人的力量永远是主动性的、原初性的,物的力量永远是被动性的、后果性的力量;没有人之主动地改变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不会自动改变的。社会结构是人的对象化过程及其结果,尽管它作为过程和结果一经产生便就立刻成为人的“异己性”力量与人相对立,以至于人必须遵循社会历史规律才可以实现有目的的活动。其二,社会已经被人构造出来就成为一个有自身运行规律的社会有机体。在1959年1月写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总结道:“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1]马克思用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这两个概念来建构社会有机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关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但这一矛盾总是和另一个社会矛盾关联在一起的,这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关系,它构成了社会形态。这样一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社会有机体的骨骼系统;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即意识形态是社会有机体的神经系统;“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构成了社会有机体的生命力。其三,社会结构作为“型”,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物理事实、社会事实和精神事实,还是一个价值体系和意义总体,它对个体及人类的价值和意义就从它的“型”中给出。依照马克思的结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那么,为何要提出改变社会结构的任务呢?而且这些任务只有在具备了解决它的物质条件的时候才会提出呢?这就是社会转型或转变社会结构的价值根据问题。毫无疑问,只要有人存在,只要有人愿意生活下去并意愿过上整体性的好生活,都必须在社会这个场域内创制社会基本矛盾并合理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从而创造价值和获得意义,以至于社会就是人的有机的身体,是人的有机身体的外展形式。然而社会这个有机体对于不同的个体、阶层和人群却具有不同的价值和意义,占统治地位的阶层成为统治阶级,而一无所有的劳动者却成为雇佣工人;对一无所有的劳动者来说,这就是一个非人的社会,劳动原本是实现和再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活动,现在却变成为异己的力量;社会的绝大部分资源被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大部分人都成了贫困者;对富人来说这是一个充满正义的社会,对穷人来说这是一个非人的社会。于是,当把价值和意义维度引入对社会有机体的分析与论证时,对社会有机体的判断就出现了善与恶、先进与落后的分别和对立。在此种语境下,哪个阶层和人群最需要改变这种在他们看来是非人的社会结构呢?那一定是受压迫受剥削的阶级。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是和无产阶级对抗的阶级,前者把这种对抗发展到最高的也是最完备的形式,因此,无产阶级只有消灭所有的被压迫和剥削阶级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晏辉.社会转型与伦理变迁的哲学批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