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个体理论:语言哲学的分析》结语

¥2.53

购买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05

字      数: 7639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结语

关于“个体”有说不完的话题,本书仅是对该话题的一次尝试性参与,即从语言哲学的主谓关系(指谓分析法)视角,对“个体如何是?”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和分析,目的在于揭示具有丰满规定性的个体如何展示出来、如何开显或出场的逻辑机制。经过考察和评析哲学史上几位哲学家特别是马克思关于个体问题的看法,本书得出初步结论:从主谓关系或指谓意义分析视角看,对个体的考察应结合主谓双方考虑。一方面,要保证主词—主体指称一个现实的和专名意义上的个体,只有如此方能保证主体—主词的“现实”;另一方面,又须使得主词—主体(行为主体)自身运行扩展开来,使其谓词得以充分展示,从而使得作为主词—主体的个体意义丰满起来。当然,主词—主体的谓词又有真实与虚假之别,只有那些真实的谓词填补或建构给主词—主体才能真正充实作为绝对主词—主体的个体。[1]但不管怎么说,对“主词—主体”之“谓词”真实性的考察,必须首先落实为对“主词—主体”自身现实性和真实性的考察上,并在确认主词—主体之为真实个体的前提下重点考察谓词部分。主谓词指代对象的真实性和现实性必须关联起来考虑,并首先落实于主词—主体的真实。这实际上意味着,主词—主体的“指”与谓词的“谓”缺一不可,两条腿走路才能保证真实个体之“在”或“是”。

本书主张,一阶句子才是个体展示其现实性的场域,高阶句子则不是。因此,上述道理可结合个别词作主词的一阶句子之真假加以说明。首先,笔者认为,命题是有时间性的,[2]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必须结合其时间性或情境性来考虑。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论及是否只有实体才能容纳相反性质时就说过:“同一个陈述似乎既是真的,也是假的。例如,若说某人坐着这一陈述是真实的,但在此人站起来之后,这同一个陈述便变为假的了。”[3](《范畴篇》,4a24—26)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诸如“泰阿泰德坐着”这样的一个句子或命题显然是有时间性(时态)的,它时而属真时而属假。是真还是假,只能视主体的具体情境而定。当主体泰阿泰德当下正坐着时,此命题属真,当其不再坐着时,此命题则属假。希腊晚期的斯多亚学派将该问题进一步明确化。在他们看来,“命题的真假因为时间的不同而不同”。[4]因此,在断定命题是否“落实”的问题上,[5]结合命题的时间性,应从命题的主词和谓词双方考虑,不能只顾其一。其次,命题的真假问题实际上还是命题中的谓词与主词联结是否适当的问题,倘若将命题的主词和谓词还原为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所“指”(尽管一般说来“谓词”只“谓”不“指”,但并非“谓词”完全不具有“指”的功能,只是说“指”并非是“谓词”的首要或主要功能,其首要或主要功能是“谓述”,即给主词填补和建构“意义”),那么,上述分析就完全可以适用对实体与属性关系的分析,适用对绝对主词—主体“个体”自身的分析。每一“个体”均具有诸多“属性”,或者说用来谓述任一个体的谓词都无穷多,就谓词自身发挥的功能而言,这诸多谓词中的每一个都能起到为个体(绝对主词指称对象)填补和建构意义的作用,但毕竟不是任何一个谓词都可以去谓述一个确定的绝对主词指称对象。并且,即使那些可用来谓述某一确定主词指称对象的谓词中,哪些填补和建构得合适,哪些填补和建构得不合适,也是值得考量的。而合不合适的标准只能是“直观属实”。[6]就是说,在确认主词指称对象落实为经验中可直观的具体个体这一前提下,看某一谓词填补或建构的“意义”在这一个体身上是否能够“兑现”,亦即谓词部分在主词指称对象身上是否可以得到“例示”[7]。如果谓词填补或建构的“意义”在主词指称对象即个体身上得到了“例示”,就是被“兑现”和“落实”了,从而此命题为真,否则为假。[8]换句话说,只要谓词建构和填补的“意义”在绝对主词指称对象身上得到了“例示”,就说明此谓词对这一个体的谓述是“合理的”,否则就是“不合理的”。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守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个体理论:语言哲学的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