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碳市场建设与交易实践

¥2.45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03

字      数: 12977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我国的碳市场建设与交易实践

我国高度重视利用市场化机制,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创新,并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作为落实中国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抓手之—。自2010年我国首次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碳排放交易制度以来,我国碳市场的建设已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历程。期间我国碳市场经历了概念提出、试点运行、制度完善等一系列摸索与实践过程,并最终于2021年7月实现了全球碳排放覆盖量最大的全国碳市场启动运行,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里程碑。

一 碳市场基本情况概览

(一)碳市场的设计原理

温室气体排放是典型的负外部性问题。各类经济主体均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的不断累积会加剧气候变化问题并产生社会福利损失,但这一损失未能充分反映在各经济主体的生产成本中,这将导致市场失灵,无法对经济主体的排放行为形成有效约束。

解决这一负外部性问题,将外部性内部化,主要方法有二(见图1):一是“庇古税”[1] 演化而来的碳税,政府利用价格手段,直接为外部性定价。二是“科斯定理”[2] 演化而来的碳交易市场,政府利用数量手段,通过设定减排目标及排放总量,利用市场交易机制为外部性定价。我国目前是采取第二种方法,即建设碳市场。通过市场机制为温室气体排放定价,在特定范围内合理分配减排资源,降低温室气体减排成本,最终引导市场有效减排,达到预期减排目标。

图1 碳税和碳市场定价方式

(二)碳市场的基本概念

碳市场是指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为目的,以温室气体排放配额或温室气体减排信用等标的物进行交易的市场,是基于市场化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工具。政府为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遵循“总量控制与交易”的原则,在一定履约周期内设定碳排放的总量控制目标,并通过配额的形式下发给纳入碳市场管控范围的重点排放单位,同时允许企业在二级市场上进行配额交易,通过市场机制调剂配额盈缺。纳入碳市场的主体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就需要有一个单位的碳排放配额用于履约。若企业实际排放量超出政府发放的初始配额数量,则需在市场上购买配额,以补齐配额不足部分的缺口;若企业实际排放量低于政府发放的初始配额数量,则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富余的配额,以获取收益(见图2)。

图2 碳市场交易原理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郑喜鹏,杨紫薇.我国的碳市场建设与交易实践[C]//谢伯阳.2023年中国绿色经济发展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