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当代传承

¥2.72

购买
下载 语音 收藏 纠错 引文

章节信息 目录
作       者:

出版日期:2023-01

字      数: 9300

所属分类:
 关 键 词:
换肤
字号
×

“后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吗?

当前显示为试读部分,购买后可阅读全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当代传承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内涵上说,它具有天人合一的根本指向、伦理道德的主体地位、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境界提升的人生追求等特点;蕴涵着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民为邦本的政治理念、刚健自强的进取意识、厚德载物的宽厚胸怀、崇德重义的传统情操、贵公贱私的牺牲精神、尚中贵和的思维模式等基本精神。当前,应继承和弘扬这些精神,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它历经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已深深融入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成为影响社会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的强大力量。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冲击。在此形势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基本精神,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加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梁启超说:“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斯实民族主义之根柢、源泉也。”[1]中华民族正是有“国民独具之特质”和“独立之精神”的伟大民族。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唯一一种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既继承了前代宝贵的文化遗产,又吸收了异族文化的优势因子,还根据时代要求不断创新,因而其不仅具有了丰富内涵,还保持着显著特点,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灿烂的明珠。从内涵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天人合一的根本指向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指向和基本特色。“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溯源于商代的占卜。《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2]殷人把神看成天地万物的主宰,万事求卜。西周时期,人们认为天保佑民众,因而把九类大法赐给禹,安排人伦规范。春秋时期的子产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3]这反映出天人遵循同一法则的思想。战国时期的孟子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4]他认为人性是天赋的,所以知性便能知天。《周易·文言》提出“与天地合德”的思想:“‘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5]该思想强调人类道德要与自然界规律协调发展。汉代的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6]的观点,认为人是天的派生,人事与自然规律相似,故而天人可以相互感应。宋明时期的“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社会主流文化思潮,几乎为各派思想家所接受。张载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曰:“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7],他指出“诚”“明”境界的获得,来自天道与人性的统一;他还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8]的著名观点,认为人和天协调发展是最高理想。正如佛教所说的“依正不二”,即“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法界同融”。王阳明关于“夫人者,天地之心,本吾一体也者”[9]的泛爱万物思想,既是人性的自然表露,也是人类最高的伦理情感,是人对天地万物的一种责任意识,达到了儒家天人观的最高成就。道家的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0]。庄子主张通过“心斋”“坐忘”“静生”“寡欲”达到“与道共冥”,强调人和自然不相违背。

(二)伦理道德的主体地位

目录
感谢您的试读,阅读全文需要 购买 章节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红霞.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当代传承[C]//张红霞,宋伟,张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复制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